字典九九>中医中药>中药材>豆油

豆油

《中药大辞典》:豆油

药材名称豆油

拼音Dòu Yóu

出处《纲目》

来源为豆种植物大豆种子所榨取之脂肪油

化学成分豆油的脂肪酸中,饱和的一般在10%左右,余为不饱和脂肪酸。前者主要是硬脂酸和棕榈酸,后者主要是亚油酸、油酸和亚麻酸。此外的成分(1.5~2.5%)中,主要为磷脂。

豆油的甾醇含量为0.38~0.53%,其中有β-谷甾醇、豆甾醇和菜油甾醇,另含β-胡萝卜素0.04~0.2毫克%、维生素E90~110毫克%、环木波萝烯醇和角鲨烯。

性味①《纲目》:"辛甘,热,微毒。"

②《随息居饮食谱》:"甘辛,温。"

功能主治驱虫,润肠。治肠道梗阻,大便秘结不通。

①《纲目》:"涂疮疥,解发脜。"

②《随息居饮食谱》:"润燥,解毒,杀虫。"

用法用量内服:炖温饮,1~2两。外用:涂患处或调药。

临床应用治疗肠梗阻:先以胃肠减压管抽尽胃内容物,然后将恒温豆油经胃管注入或口服。剂量:1~2岁60~80毫升,2~5岁80~100毫升,6~10岁100~150毫升,10岁以上150~200毫升。同时配合腹部热敷,必要时输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及控制感染。如经4~6小时疗效不显着,可再给豆油1~2次。在用豆油后2~4小时各用高渗盐水或肥皂水行低压灌肠1次。一般使用1~2次后即显效果,否则即使多次使用亦未必有效。在使用豆油后经24~36小时尚无肯定疗效或病情加重时,即应考虑手术治疗。采用上法治疗急性肠梗阻(包括粘连性、蛔虫性及绞窄性)共130例,痊愈者93例,其中1次即获成功者84例,2次者11例,3次者3例;无效而采用手术治疗者共32例。实践中观察到,豆油疗法对于一般粘连性及蛔虫性肠梗阻疗效最好,成功的98例中有78例属此类型;但对手绞窄性肠梗阻多属无效,32例失败病例中,有24例属于此类。另有用豆油60毫升。加入藕粉适量调成糊状,每日3次分服,治疗蛔虫性肠梗阻12例,服药后8~12小时内即有蛔虫排出;24小时腹痛好转,腹部索状肿块亦渐消退;48小时腹痛消失,腹部索状肿块消失。服后除大便次数增加外,无其他不良反应。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豆油

药材名称豆油

拼音Dòu Yóu

英文名Soya-bean Oil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 max(L.) Merr.的种子所榨取之脂肪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lycine max(L.) Merr. [Phaseolus max L.]

原形态大豆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60-180cm。茎粗壮,密生褐色长硬毛。叶柄长,密生黄色长硬毛;托叶小,披针形;三出复叶,顶生小叶菱状卵形,长7-13cm,宽3-6cm,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圆形,两面均有白色长柔毛,侧生小叶较小,斜卵形;叶轴及小叶柄密生黄色长硬毛。总状花序腋生;苞片及小苞片披针形,有毛;花萼钏状,萼齿5,披针形,下面1齿最长,均密被白色长柔毛;花冠小,白色或淡紫色,稍较萼长;旗瓣先端微凹,翼瓣具1耳,龙骨瓣镰形;雄蕊10,二体;子房线形,被毛。荚果带状长圆形,略弯,下垂,黄绿色,密生黄色长硬毛。种子2-5颗,黄绿色或黑色,卵形至近球形,长约1cm。花期6-7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全国广泛栽培。

性状性状鉴别 为黄棕色或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油滑腻。气清香,加热时更明显。在纯乙醇中微溶,与乙醚、氯仿、石油醚能任意混合。相对密度为0.918-0.930。折光率为1.473-1.478。碘价为130-138。皂化价为190-195。酸价不大于3。

化学成分豆油的脂肪酸中,饱和的一般在10%左右,余为不饱和脂肪酸。前者主要是硬脂酸(stearic acid)和棕榈酸(palmitic acid),后者主要是亚油酸(linoleic acid)、油酸(oleic acid)和亚麻酸(linolenic acid)。此外的成分(1.5%-2.5%)中,主要为磷脂。豆油的甾醇含量为0.38-0.53%,其中有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和菜油甾醇(campesterol),另含β-胡萝卜素(β-carotene)0.04-0.2mg%、维生素E(即生育酚,tocopherol)90-110mg%,环木波萝烯醇(cycloartenol)和角鲨烯(squalene)。

性味辛;甘;温

归经大肠经

功能主治润肠通便;驱虫解毒。主肠虫梗阻;大便秘结;疥癣

用法用量内服:炖温,15-30g。外用:适量,涂搽;或调他药敷。

各家论述1.《本草纲目》:涂疮疥,解发ZHI。

2.《随息居饮食谱》:润燥,解毒,杀虫。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琼越线蕨

    药材名称琼越线蕨拼音Qiónɡ Yuè Xiàn Jué英文名Bon Colysis别名石韦出处始载于《海南植物志》。来源药材基源:为水龙骨科植物琼越线蕨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lysis b

  • 狗齿

    《中药大辞典》:狗齿药材名称狗齿拼音Gǒu Chǐ出处《别录》来源为犬科动物狗的牙齿。化学成分含水分10.97~11.89%,钙25.99~27.60%,镁0.73~0.78%,氯0.17~0.19%

  • 狭叶蓬莱葛

    药材名称狭叶蓬莱葛拼音Xiá Yè Pénɡ Lái Gě别名黑老头、大种黑骨头、黑骨藤来源马钱科狭叶蓬莱葛Gardneria angustifolia Wal

  • 白栎蔀

    《中药大辞典》:白栎蔀药材名称白栎蔀拼音Bái Lì Bù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来源为壳斗科植物白栎果实上带有虫瘿的总苞。原形态白栎,又名:金刚栎,白反栎、栭栎、柞子柴

  • 刺猬皮

    《全国中草药汇编》:刺猬皮药材名称刺猬皮拼音Cì Wei Pí别名猬皮、刺鼠皮、刺球子皮来源刺猬科动物刺猬Erinaceus europaeus L.或短刺猬Hemichianus

  • 亮叶桦皮

    《中药大辞典》:亮叶桦皮药材名称亮叶桦皮拼音Liànɡ Yè Huà Pí别名桦树皮、桦杆树皮(《四川常用中草药》)。出处《四川常用中草药》来源为桦木科植物亮叶

  • 跳八丈

    药材名称跳八丈别名藤子杜仲、银丝杜仲、软皮树、橡胶藤、臭匙羹藤来源萝藦科匙羹藤属植物华宁藤Gymnema foetidum Tsiang,以根入药。四季可采,洗净切段,鲜用或晒干。性味辛、涩,微温。功

  • 百灵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百灵草药材名称百灵草拼音Bǎi Línɡ Cǎo别名小白药、小对节生、小掰角、长柄牛奶藤来源萝藦科牛奶菜属植物百灵草Marsdenia longipes W. T. Wa

  • 瓜子金

    《全国中草药汇编》:瓜子金药材名称瓜子金拼音Guā Zǐ Jīn别名辰砂草、金锁匙、瓜子草、挂米草、竹叶地丁、金牛草来源为远志科远志属植物瓜子金Polygala japonica Houtt.或卵叶远

  • 毛黄连

    《中药大辞典》:毛黄连药材名称毛黄连拼音Máo Huánɡ Lián别名毛连出处《陕西中草药》来源为毛茛科植物蜀侧金盏花的全草。夏季采收,洗净,阴干。原形态多年生草本。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