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第五胸椎。《素问·刺热篇》:“五椎下间主肝热。”
经穴名。代号BL18。出《灵枢·背腧》。属足太阳膀胱经。肝之背俞穴。位于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一说“除背各寸半”(《针灸资生经》)。布有第九、十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第
同额。详该条。
病名。见《医宗金鉴》卷七十二。即多骨疽溃破骨出不休者。详多骨疽条。
①《银海精微》卷下方。知母、茺蔚子各三两,防风、细辛、桔梗、茯苓、大黄、芒硝各一两。水煎,食后服。治花翳多年不退。②《秘传眼科龙木论》卷四方。知母、茺蔚子、车前子各二两,黄芩、桔梗、大黄、五味子各一两
病名。指大、小肠的气机痹阻,导致多饮而小便不利或飧泄的病症。《素问·痹论》:“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治宜利尿健脾为主。选用五苓散、吴茱萸散、木香丸等方。
内脏或某一组织器官有病,可于相应的体表输穴上产生压痛或感觉异常,按诊或针灸这些压痛点,可以诊断和治疗有关脏器的疾病,如肝、胆痛压肝俞、胆俞,牙痛压颊车等。此即《灵枢·经筋》所谓“以痛为输”的道理。
病证名。见《竹林女科证治》。亦名胎前阴痒,胎前阴户痒。指妊娠后外阴及阴道内搔痒,甚则奇痒难忍,坐卧不安。多因肝郁脾虚、湿热下注或外阴不洁,感染病虫,虫蚀阴中,或孕后房室过多,阴精耗损,加之孕后血聚养胎
书名。1卷。明·缪希雍撰,庄继光整理。刊于1622年。本书以《雷公炮炙论》为主,参以作者的用药经验,分水、火、土、金、石、草、木、果、米谷、菜、人、兽、虫鱼等14类,共记述了439种药物的炮炙方法。末
【介绍】:见许律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