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极寒伤经,极热伤络。”人身的经脉,直行的为经,横行的为络,经在里属阴,络在外属阳。热为阳邪,故极热则伤络,便可发生出血、发斑等症。
五种癣疾的合称。出《疡科选粹》卷六。一湿癣,痒如虫行,搔之有汁出;二风癣,搔之则间有白屑;三顽癣,全肤不知痛痒;四牛癣,如牛领之皮厚而且坚;五马癣,微痒,白点相连。
证名。脾气虚弱而引起的咳嗽。《证治准绳·幼科》:“脾虚亦能作嗽。”小儿脾常不足,易为乳食所伤;脾伤则运化失职,而使湿化成痰,痰湿交阻,肺气失宣则咳嗽。其症多伴有久嗽,痰多,食纳不佳,腹胀,便溏,面黄肌
病名。见《伤科大成》。即腕骨脱位。详手腕骨脱条。
俗称屁股。骶骨部两侧隆起的臀大肌部分。《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
二十三蒸之一。见《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详二十三蒸条。
病名。见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又名地倾。症见眼睑若有人翻转之状。即风牵睑出。详该条。
【介绍】:清外科医生。广东龙门人,善医药,擅外科跌打诸伤之诊治。有妇人坠楼头破气绝,元基先灌以丸,即苏,随捣生药,敷之数日,颅骨自合。又有入山误触机驽者,箭入足踝骨,为之敷药,镞出而愈。其效多类此。
指五脏之气输注于背部的五个(背)俞穴。《灵枢·背腧》:“愿闻五脏之腧。”所指即肺俞、心俞、肝俞、脾俞和肾俞五穴。因这些穴位与五脏之气相通,故名。临床上具有诊察和治疗本脏病证的作用。
【介绍】:清代医家。字逵宾。渌江(湖南澧陵)人,擅长针灸,撰有《勉学堂针灸集成》一书(1874年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