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温疟

温疟

病名。①疟疾之一。《素问·疟论》:“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后世论温疟,复有以下几种说法:①因素有伏热,复感疟邪所致者。《金匮要略》:“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清·真枚士《研经言》指出:“疟有寒,温无寒。先温而感春寒,则内热外寒所抑,表实故无寒。曰温疟者,合二病以名之。”(《研经言》)。②即瘅疟。见《症因脉治》。③指内有伏邪,主夏季感受暑热而发的一种疟疾。《症因脉治》又称之为肾经疟。症见肌肉消,脑髓烁。先有烦躁发热,躁状畏人;热势稍衰,又见恶寒,脉弦。治宜补肾益阴为主。②疫病的一种。《温疫论·温疟》:“凡疟者,寒热如期而发,余时脉静身凉,此常疟也。以疟法治之。设传胃者,必现里证,名为温疟,以疫法治者生,以疟法治者死。”参见疟疾、温疫条。

猜你喜欢

  • 七仙条

    《药籢启秘》方。白降丹、红升丹、熟石膏各等分,冰片少许。为细末,米糊为条,插入疮口,上盖薄贴。治一切疮毒阴疽,日久成漏,脓水淋漓不断。

  • 五尸丸

    《外台秘要》卷十三方。芍药、桂心各八分,吴茱萸一合,朱砂、川芎、炮乌头、干姜各四分,川椒一两,栀子仁五分,炒巴豆四十枚(胡洽方有芫花四分、野葛皮二分)。为末,炼蜜为丸,大豆大,每服三丸,日三次。治诸尸

  • 麝香灸

    见隔姜灸条。

  • 张凤逵

    【介绍】:见张鹤腾条。

  • 耳焦

    证名。《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手少阳之上,血气盛则眉美以长,耳色美;血气皆少则耳焦恶色。”《甲乙经》:“耳焦枯受麈垢者,病在骨。”系指耳廓焦枯、无华,乃阴虚气血少之象。

  • 拧痧

    推拿手法名。即提痧。见该条。

  • 痘科汇编

    参见痘科类编释意条。

  • 脉象主病

    与脉象相应的病症。如浮脉主表证,沉脉主里证,迟脉主寒证,数脉主热证等。

  • 跗肿

    证名。跗(fū),同趺。即足背。指足背肿。出《素问·气交变大论》。为水肿病症状之一。参见水肿、脚肿条。

  • 小红米果根

    见《云南中草药》。为对节树根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