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米汤,以其色乳白,故名。《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五苓散方条下:“上五味,白饮和服方寸匕。”米汤送服药散,有助胃气以行药力的作用。
在颊部的后方,耳根前方的部分。《灵枢·五色》:“蕃者,颊侧也。”
推拿手法名。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握住肢体进行由内向外或由外向内的旋转滚动。如腰部滚摇就是使病员仰卧,两髋屈曲;医生一手扶住双膝,一手扶住两踝,旋转髋关节,使腰部也随之活动。常用于腰痛、髀枢痛
①针刺手法名。《灵枢·五乱》:“徐入徐出,谓之导气。”指进针后,徐缓入针,得气后再徐缓出针的方法。②即行气法,见该条。
《金匮要略》方。黄芪、芍药、桂枝各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一方有人参)。水煎,分三次服。功能益气温经,和营通痹。治血痹,肌肤麻木,脉微涩小紧。
安神法之一。是使用金石重镇药或蚧类药治疗心神不安的方法。临床用于惊狂、失眠、怔忡、心悸等症。阴虚有热,心神烦乱,用朱砂安神丸;伤寒火逆证,惊狂、卧寐不安者,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
证名。指白天发热,或热在白天升高。《证治准绳》卷一:“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昼热则行阳二十五度,柴胡饮子。”《增补万病回春·发热》:“夜则静,昼则发热者,此热在气分也。小柴胡汤加
病名。出《疡科选粹》卷三。指生于上腭部之疳疮。症见上腭焮肿,状似莲蓬,渐大而下垂,饮食及牙关开阖不利;或身发寒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数有力。多由火毒炽热所致。治宜泻火解毒,消肿利咽,可用五味消毒饮、仙
【生卒】:1596~1672【介绍】:明末清初医家。名笠,僧名独立、性易,号天外一门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博学多识,于诗文、翰墨、篆刻、医学无不精通。明亡后寓嘉兴濮院镇行医,乡居九年后去日本,剃度
烦闷、惑乱。《灵枢·五乱》:“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悗。”《脾胃论》:“心乱而烦,病名曰悗。悗者,心惑而烦闷不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