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四肢麻木

四肢麻木

证名。指手足自觉麻木不适感。见《寿世保元》卷五。又名手足麻木。多因四末气血不充,荣卫不通,或兼寒湿痰血凝滞经络所致。《古今医案按·麻木》:“麻木多在于手足者,以四末道远气馁,则卫行迟而难到也,故麻不兼木,必属气虚,否则风痰。凡脉浮而软或大而弱者,气虚也;脉浮而滑,按之不衰者,风痰也。若麻木兼作,则有寒湿、积痰、死血之殊,其脉有沉迟滑实与沉涩而芤之分矣。”治以补益气血为主,挟风寒者,先用桂附;兼痰湿者,用二术、二陈汤酌加羌活独活桂枝等;因瘀血者,四物汤加桃仁甘草红花等;有湿痰、瘀血相并者,宜双合汤;因气滞经络者,宜开结舒筋汤;冷风麻痹足屈不伸者,独活寄生汤;腿足麻木如火热者,三妙丸;手臂麻属气虚者,补中益气汤加桑枝姜黄等。文献有在手多兼风湿,在足多兼寒湿之说。参见麻木条。

猜你喜欢

  • 四时之序

    ①指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②随着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更相胜负所能出现的病变。《灵枢·论疾诊尺》:“冬伤于寒,春生瘅热。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肠澼。夏伤于暑,秋生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是谓四时之序也。”

  • 衰者补之

    治则。即虚者补之。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对虚弱机能衰退的病证用补益的方药治疗。补有峻补、缓补,峻补剂大力强,用于大虚之候,非大剂补药不能挽回者,如回阳用参附汤,产后亡血用十全大补汤之类。缓补是缓缓调

  • 他经选穴法

    见异经选穴法条。

  • 洪天锡

    【生卒】:十八世纪中叶【介绍】:清代医家。字吉人。鸳湖(今浙江嘉兴县南)人。对吴又可的《温疫论》一书加以注释而成《补注温疫论》(1784年刻行)。

  • 海蛎子壳

    见《山东中药》。为牡蛎之别名,详该条。

  • 耳蕈

    病名。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一。①由肝胃肾三经之火毒凝聚而成。症见耳孔内赘生物,头大蒂小,形似蘑菇,微肿闷疼,若色红皮破者,偶然犯之,则痛引头顶。治宜清热泻火,解毒止痛。内服栀子清肝汤加减。外用硇砂散点

  • 下者举之

    治疗的方法。下,指下陷或下脱病证;举,指升提的治法。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对气虚下陷一类病证要用补中益气的方药来升提中气。例如气虚下陷引起脱肛、子宫脱垂、久痢、泄泻;当升阳益气,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参

  • 清金丹

    《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一方。莱菔子(蒸熟为末)一两,皂角(烧存性)三钱。为细末,姜汁煮糊为丸。治食哮。

  • 莲肉

    见《本草纲目》。为莲子的处方名,详该条。

  • 比类

    即类比法。出《素问·疏五过论》等篇。比,比较;类,归类。以某一现象或概念为中介,通过对两个以上的事物进行比较,发现其相同与不同之处,从而以其共同点为基础,归纳为一类,并作出概括性认识,这种认识方法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