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眩晕证治》。又称中暑眩晕。详该条。
【介绍】:明末清初医家。字六苍。江苏琴川(常熟城内)人。长于痘科,主张审证处方要随时变易,参照古人之说而不泥古。曾采集过去诸名家之说,由博返约,著成《痘科约囊》一书。
【介绍】:见罗周彦条。
《外科启玄》卷十一方。大黄、栀子、牡蛎、金银花、木通、连翘、乳香、牛蒡子、没药、栝蒌、皂角刺、地骨皮各等分。为末,每服五钱,壮者加朴硝,水、酒各半煎服。治疔疮走黄。
即益气养血。详该条。
证名。指肺气不利而发生喘鸣声。《素问·痿论》:“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鸣。”王冰注:“肺藏气,气郁不利,故喘息有声。”
口唇之不同活动可发出不同之声音,如唇音、暴破音等。唇启则声扬。故《灵枢·忧恚无言》:“口唇者,音声之扇也。”
书名。12卷。明·江瓘编辑,其子应宿增补。成书于1552年。后经清乾隆年间魏之琇等重校,即今流通本。全书集录明以前历代名医治案,按病证分类编纂。分205门,包括急慢性传染病及其他内科杂病,外、妇、儿科
证名。出《外科启玄》卷二。又名有应。即疔疮旁再生一小疮,谓之应候。可用针挑破小疮,以泄其毒。疔疮有应候者易治;若旁无小疮者为无应候,亦称无应。其毒甚,难治。
即手之第二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