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广东中草药》。为无根藤之别名,详该条。
即五输穴,见该条。
见《广东新语》。为蒲棒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疡科心得集》卷上。即手丫发。见该条。
外治法专著。一名《外治医说》。清·吴尚先撰。1册,不分卷。刊于1870年。本书正文系以骈文体写成,并联系《子华子》一书所说“医者理也,药者瀹也”的涵义,故以《理瀹骈文》为书名。这是一部以膏药为主的外治
见《湖南药物志》。为腹水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指因疳而泄泻的证候。《婴童百问》:“疳泻者,毛焦唇白,额上青纹,肚胀肠鸣,泄下糟粕是也。”疳、泻并存,治疳必须治泻,亦即按照疳证的虚实轻重,用扶脾和胃止泻的方法,如参苓白术散,随证加减,标本兼
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1977年版。为菊苣之维吾尔族名,详该条。
指阳乘阴的脉象。出现于内关外格的病证。其病内热而大小便闭,外寒而手足厥冷。《难经·三难》:“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关以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入尺为覆,为
见《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为马棘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