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2卷。明·吴有性撰于1642年。1641年山东、浙江等省疫病流行,医着以伤寒治法无效,枉死者颇多。吴氏推究病源,指出是温疫,系感染“异气”(又名杂气或戾气)所致,病由口鼻而入。对瘟疫病因和传染途
出《日用本草》。为栗毛球之别名,详该条。
【生卒】:约1156~1228【介绍】:金代著名医学家,金元四大家之一。字子和,自号戴人。睢州考城(今河南睢县、兰考一带)人。精通医术,继承刘完素的学术思想,用药多偏于寒凉,并擅长用汗、吐、下三法。认
见清·汪双池《医林纂要·药性》。为天胡荽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宋代针灸医生。籍贯不详。精通针法,善用补泻法治病。
病名。见《太平圣惠方·治急劳诸方》。指虚劳病内有壅热者。《圣济总录·急劳》:“缘禀受不足,忧思气结,荣卫俱虚,心肺壅热,金火相刑,藏气传克,或感外邪。故烦躁体热,颊赤心忪,头痛盗汗,咳嗽咽干,骨节痠疼
【介绍】:见赵铨条。
《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八方。远志、白芍药、黄芪、白术各一两半,熟地黄、人参、五味子、川芎、当归、山药各二两,陈皮八钱,茯苓七钱,生地黄五钱,山茱萸四钱。为细末,炼蜜为丸服。功能补肝血。治筋极,数转
病证名。常为一些咽喉和全身疾患的症状之一。可分为虚实二类。因于虚者,多由肝肾阴亏,虚火上炎,薰灼咽喉所致。其证咽喉干燥而兼潮热,唇红颧赤,腰膝酸软,脉细数等。治宜滋阴降火。可选用知柏地黄汤加减;肺阴虚
见《云南经济植物》。为黑阳参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