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出《灵枢·癫狂》。①跳动不宁为悸。心跳不宁者称心悸,脐下搏动者称脐下悸。《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证治准绳·杂病》:“《伤寒明理论》释悸字云:悸,心忪也
即砭石。《礼记内则》:“古者以石为针,所以为刺病。”
【介绍】:元代医家。字仲光。江西崇仁人。世代为医。景先乡举不中,致力学医,辑家传验方及常用之药,选在实践中有效者,以天地生生之意,撰《伤寒生意》一书,已佚。
即指针疗法。见该条。
出《杂病源流》卷二十四:“以喉花即为蒂中。”即悬雍垂。详该条。
病名。指肉痿。《医宗必读·痿》:“脾痿者,肉痿也。”详肉痿条。
古病名。见《杂病源流犀烛·不寐多寐源流》。即魇。详该条。
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的合称。《十四经发挥》:“十二经所列次第,并以流注之序为之先后,附以任督二奇者,以其有专穴也,总之为十四经云。”任、督两脉,不仅各自有直接联属的穴位(其它六奇经的穴位都依附于十二经
出《卫生易简方》。为牛蒡子之别名,详该条。
见《上海常用中草药》。为合子草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