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指眩晕由气郁痰逆所致者。《东医宝鉴·外形篇》:“气晕,七情过伤,气郁生涎,痰涎迷塞心窍而眩晕,眉棱骨痛,眼不可开。宜玉液汤、补虚饮。”参见气郁眩晕条。
全舌淡紫,中央带灰或青黑,不燥不湿。为湿中生热,邪伤血分之候。宜***地黄汤清热凉血,并配入酒大黄轻泻(见《伤寒舌鉴》)。
藏名《加保拉希保地默保》。综合性藏医书。由入藏的汉族、印度、克什米尔、吐谷浑、大食、尼泊尔和西藏的名医共同编译。成书于八世纪末。全书收录了本松岗哇、僧能和敬虚的《杂病治疗》、《艾灸明灯》、《配方玉珠》
①泛指四时不正之气。因其乘虚而入,具有贼害性质,使人致病,故名。《素问·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王冰注:“窃害中和,谓之贼风。”②《灵枢经》篇名。贼风,泛指四时不正之气,即邪气,对人体是
郁证之一。《类证治裁》卷三:“肺脾郁,营损肌瘦。养营汤去桂心,减熟地黄。”参见五脏郁证条。
见广嗣五种备要条。
出清·赵其光《本草求原》。为八角茴香之别名,详该条。
指中焦上焦。《灵枢·五味论》:“酸入于胃,其气涩以收,上之两焦,弗能出入也。”
病名。小儿癣疾之一种。出《外科启玄》卷七:“小儿头上多生肥粘疮,黄脓暴露。”感受风热或热毒蕴蒸所致。多发于小儿。初起头皮起丘疹,继之成脓疱,可蔓延全头皮,破后糜烂流脓,痒痛兼作。先用20%明矾水或槐条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又名乌龙摆尾根、乌泡根。为蔷薇科植物灰白毛莓Rubus tephrodes Hance的根。酸、甘,平。祛风除湿,活血。治产后感冒,风湿疼痛,慢性肝炎,腹泻,痢疾,闭经,月经不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