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产后发热

产后发热

病证名。见《医学纲目》。指分娩后,因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常见的有外感血虚血瘀食滞、感染邪毒等。外感多因气血骤虚,卫外不固,外邪乘虚袭入,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肢体疼痛,无汗咳嗽流涕,治宜养血祛风为主,方用荆防四物汤(四物汤加荆芥防风)。属血虚者,因产时失血,阴不敛阳,虚热内生,症见微热头晕心悸腹痛绵绵,治宜补气血,调营卫,方用八珍汤;若症见午后热甚,两颧发赤,口渴喜冷,便秘尿黄,治宜滋阴清热、养血,方用一阴煎。属血瘀者,瘀血留滞经络,营卫不调,寒热时作,恶露不下或甚少,色紫暗有块,或有臭味,小腹胀痛,拒按,治宜养血逐瘀、解热,方用生化汤加味;属食滞者多因恣食肥甘,停积不化,症见胸膈饱闷,嗳腐吞酸纳呆或脘腹胀痛,治宜消食导滞,方用异功散;属感染邪毒者,因产后气血虚弱,邪毒直中胞宫正邪交争,症见高热,口渴,汗出,腹痛拒按,甚则神昏谵语皮肤斑疹,治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方用清热解毒汤(辽宁中医学院主编《妇产科学》: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丹皮、花粉、地骨皮大青叶益母草赤芍蒲黄);若神昏谵语,可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

猜你喜欢

  • 药谱

    书名。1卷。唐·侯宁极撰。撰年不详。本书为唐代文人利用药名数百种(现有195种)“尽出新意,考立别名”的文字隐语,如将牵牛称为“假君子”,川乌头称为“昌明童子”之类,可供研究古代药物名称和别名的参考。

  • 追命丹

    见《外科正宗》卷一。即黍米寸金丹,见该条。

  • 红法落海

    见《中草药通讯》(12):6,1976。即法罗海,详该条。

  • 立制石

    出《神农本草经》。为石之别名,详该条。

  • 邓乐天

    【介绍】:见邓旒条。

  • 疮疡掺药法

    外治法之一。见《理瀹骈文》。按成方配伍,将有关药物研成极细粉备用。用时使药粉直接接触疮面者,谓之掺药。根据疮疡性质、发病阶段和药物作用的不同,分为消散、拔毒、去腐、生肌、止血、平胬等数种。临证针对病情

  • 冷哮

    病名。指因寒邪水饮所致的哮吼。《类证治裁》卷二:“遇风寒而发者为冷哮。”多由感受风寒,邪入肺腧,寒饮内停,痰阻气道而成。症见呼吸气急,喉中有哮鸣声,咳吐清稀粘痰,苔白滑,脉弦紧等。治宜温肺以劫寒痰,如

  • 朱载阳

    【介绍】:见朱丹山条。

  • 寒痰

    痰证之一。①一名虚痰。《医学入门》卷五:“聚于肾,多足膝酸软,腰背强痛,肢节冷痹骨痛,名曰寒痰,又名虚痰。”“寒痰因形寒饮冷,色深青黑如灰,善唾,或喘,轻者五积散、藿香正气散;重者温中化痰丸、古半硫丸

  • 牵法

    推拿手法名。见《备急千金要方》。即拉法。《世医得效方》:“理腰痛,病人正东坐,收手抱心,一人于前据蹑其两膝,一人后捧其头,徐牵令偃卧,头到地,三起三卧便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