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普济方

普济方

四百二十六卷。明朱(生卒年不详)撰。朱橚,即周定王,明皇太祖朱元璋第五子。此书为朱与教授滕硕、长史刘醇编辑的。此外还有《救荒本草》。本书刊于永乐四年(1406)(一说成书于十四世纪末)。朱氏喜研方药,此书系广采博收明初以前各种医籍中方剂和有关著作编辑而成,甚至还兼收其它传记、杂说、道藏、佛书中的有关记载。为我国收方最多的方书。原书为一百六十八卷,已佚,仅有残缺本。《四库全书》收此书时改编为四百二十六卷,一千九百六十论,二千一百七十五类,七百七十八法,六万一千七百三十九方,二百三十九图,九百五十万字。所收方剂六万一千七百三十九首中每个病候都有论有方。卷一至卷五为方脉;卷六至卷十二为运气;卷十三至卷四十三为脏腑;卷四十四至卷八十六为五官;卷八十七至卷二百五十为杂病;卷二百五十一至卷二百六十七为杂治;卷二百六十八至卷二百七十一为杂录和符禁;卷二百七十二至卷三百一十五为外伤;卷三百一十六至卷三百五十七为妇科;卷三百五十八至卷四百零八为儿科;卷四百零九至卷四百二十四为针灸;卷四百二十五至卷四百二十六为本草。从内容看,全书分列一百多门,大致可分为总论、身形、诸疾、诸疮肿、妇人、婴孩和针灸七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方脉总论、运气、脏腑;第二部分为身形,内分头、面、耳、鼻、口、舌、咽喉、牙齿、眼目等九门;第三部分为诸疾,包括诸风、伤寒、时气、热病以及杂治等三十九门;第四部分为诸疮肿,内分疮肿、痈疽、瘰疬、瘿瘤、痔漏、折伤、膏药等门;第五部分为妇人,内分妇人诸疾、妊娠诸疾、产后诸疾、难产等四门;第六部分为婴孩,先载儿科诊断法,次为新生儿护理法和新生儿常见疾病,后列各种儿科病候;第七部分为针灸,分为总论、经络腧穴、各种病候针灸疗法,此外还附有本草药性畏恶和异名二卷。此书内容丰富,搜罗广泛,所汇集的方药保存了明代以前我国医学的宝贵资料,为有参考价值的重要医学文献,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内容庞杂,篇幅过大,所载方剂多有重复,检阅不便,亦有相当一部分方药不切实用,因而编成之后并未能在医学界产生应有影响,流传不广,刻本较少。有明永乐刻本、195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四库抄本铅印本,《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梦林玄解

    三十四卷。明陈士元(详见《易象钩解》)撰,何栋如(详见《明祖四大法》)增广重辑。书前凡例云:是书在宋景玦间名《圆梦秘策》,为晋葛洪原本,而宋邵雍辑之者。其说不可考知,或为术家伪托之词。全书分梦占二十六

  • 诗疑问

    七卷。元朱倬(生卒年不详)撰。朱倬字孟章,建章新城(今山东省南康县)人。至正进士,曾任遂安县尹。《诗疑问》亦称《诗经疑问》,就《诗经》中有关问题先提出问题后作解答,其贡献有三:(一)该书是《诗经》研究

  • 默记

    三卷。宋王銍(详见《补侍儿小名录》)撰。此书多记载汴京朝野遗闻,有的是史书所不载。王銍掌悉掌故,所考证之事,多言之有据。其中记君主、大臣,直书其事而不隐,如《周世宗儿》、《徐铉》、《艺祖》、《神宗》、

  • 槎溪学易

    三卷。清陈鼐撰。陈鼐字作梅,江苏溧阳人。此书仿系传之体,宗程子之说,并参用汉儒消息、错综之法,对周易加以解说。主张抑阴扶阳,劝善惩恶,广泛征引历史事实,与周易意旨相参证,以达劝化世俗的最终目的。前有李

  • 工部续增则例

    一百三十六卷。清曹振镛(1755-1835)等奉敕修。曹振镛,字俪笙,又字怿嘉。安徽歙县人。盐商家庭出身,乾隆进士。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历任编修、学政、大学士、军机大臣等职。所修是书于嘉庆二十二年

  • 求志居春秋说

    四卷。清陈世熔(详见《读易杂说》)撰。世熔潜心著述,有《求志居全集》若干卷,其中《经说》、《诗文》各若干卷。该书是《求志居经说》中的一种。全书不释《春秋》全经,凡有所见,就分别条录,厘为二十一篇。第一

  • 郑氏仪礼目录校证

    一卷。清胡匡衷撰。胡氏另有《仪礼释官》,已著录。《隋书·经籍志》录《三礼目录》一卷,郑玄撰,又称梁弘景注一卷佚亡。今《目录》散存三《礼疏》中。胡氏从《仪礼疏》中钩稽出郑氏《仪礼》目录,并引唐孔颖达、宋

  • 说文引汉律令考补正

    一卷。清李滋然(生卒年不详)撰。滋然字命三,号树斋,长寿(今属四川)人。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官广东知县。著作尚有《孔子集语补遗商正》、《仓颉辑补斠证小笺》。是编系补正吴县王斡臣《说文解字引汉律

  • 绿萝山房文集

    二十四卷。《诗集》三十三卷。清胡浚(约1735前后在世)撰。胡浚,字希张,号竹岩,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生卒年不详。康熙五十九年(1720)举人。乾隆时,举博学鸿词,知洧川县,以事落职。著有《绿萝山房

  • 春秋直解

    ① 十五卷。明郝敬(详见《周易正解》)撰。该书是作者研究《春秋》之作。作者认为,“欲读《春秋》,勿主诸《传》,先入一字。但平心观理,圣人之情恍然自见。”(《春秋直解》自序)主张废传从经,直接阐发《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