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律通解
八卷。清沈光邦(生卒年不详)撰。沈光邦临海(今浙江临海)人,雍正年间任中书舍人。易道阴阳,律吕亦本阴阳,所以二者相互推衍,其道理可通。但易不是为律而作,律也不是为易而作,不能牵合为一。是书引律以合易,以天地五十有五之数画为三角图。其所用以过揲之数,用九八而不用九六,策数以五十五而不以五十,于律义颇多抵牾。至于律管不用围径,又在十二律之外增小吕含少二律于无射之后,也是自作聪明之笔。是书于《四库全书》存目。
八卷。清沈光邦(生卒年不详)撰。沈光邦临海(今浙江临海)人,雍正年间任中书舍人。易道阴阳,律吕亦本阴阳,所以二者相互推衍,其道理可通。但易不是为律而作,律也不是为易而作,不能牵合为一。是书引律以合易,以天地五十有五之数画为三角图。其所用以过揲之数,用九八而不用九六,策数以五十五而不以五十,于律义颇多抵牾。至于律管不用围径,又在十二律之外增小吕含少二律于无射之后,也是自作聪明之笔。是书于《四库全书》存目。
一卷。清孙诒让撰。孙诒让(1848-1908)字仲容,号籀,一作籀廎,浙江瑞安县人。同治六年(1867年)举人,授刑部主事,后五试礼部不遇,遂一意古学。晚年主温州师范学堂,继为浙江教育会长。著述极丰,
十五卷。《附录》一卷。元陈高(1314-1366)撰。字子上,号不系舟渔者。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至正十四年(1354)进士。授庆元路录事。不久即弃官去。往来于闽、浙间。二十七年(1367)浮海过山
三十三卷。明唐臣修,雷礼纂。唐臣,直隶天长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任真定知府。雷礼,丰地人,直隶大名府通判,前吏部考功司郎中。真定府自古以来为重镇,但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未有志。知府唐臣请示抚台李吾西
四卷。清杨望秦撰。杨望秦字敬之,武进(今江苏武进)人。生卒年不详,乾隆乙酉(1765)举人,其后仕途不畅,晚年才得到广西的一个知县官职,未至而卒。该书为笔记小说,分四类:卷一“述录”,所记为知名贤德之
六卷。明唐鹤征(1538-1619)撰。唐鹤征字文卿,号凝庵,武进(江苏常州)人。隆庆五年(1571)中进士。历任礼部主事、光禄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南京太常等职。后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他自九流百家,天
十三卷。唐刘肃撰。刘肃生卒年、籍贯、字号均不详。该书为笔记小说集。记载唐初至大历年间文人名士的言行及著作活动等轶闻旧事。仿效《世说新语》体例,分匡赞、规谏、极谏、刚正、公正、清廉、持法、政能、忠烈、节
二十五卷。清吴卓信撰。吴卓信(1755-1823)字项儒,号立峰,昭文(今江苏常熟县)人。诸生,不仕,精名物制度。尚著《丧礼经传约》、《仪礼札记》、《汉书地理志补注》、《三国志补》、《汉三辅考》等。是
一卷。清张夏编。张夏字绍秋,明清之际无锡人,曾主讲东林书院,著有《洛闽源流录》等。谱主堵允锡(1601-1649),字锡君,又字仲缄,江苏无锡人。崇祯进士。曾任长沙知府,南明隆武时授湖北巡抚,与农民起
①二十卷。宋史浩(1106-1194)撰。浩字直翁,一名若纳,两浙路鄞县(今属浙江省)人。南宋著名政治家、经学家。绍兴十四年(1144)进士,孝宗为建王时,浩以司封郎中兼直讲,孝宗即位,迁翰林学士知制
三十八卷。明何景明(1483-1521)撰。何景明字仲默,号大复山人,河南信阳人。弘治十一年(1498)举于乡,年仅十六岁,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中书舍人,官至陕西提学使。何景明志操耿介,与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