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嵞山集

嵞山集

二十一卷。清方文(1612-1669)撰。方文,字尔止,一名一耒,又字尔子,号嵞山,又号明农。安徽桐城人。明诸生。方文入清以明遗民的气节自守,隐居金陵,专心著述,并负诗名。是书《嵞山集》,凡二十一卷,分为《前集》十二卷、《续集》四卷、《再续集》五卷三部分。前集卷一至卷二为五古,卷三为七古,卷四至卷五为五律,卷六至卷九为七律,卷十为五七言排律,卷十一为五绝句,卷十二为七绝句。《续集》包括:《北游草》、《徐杭游草》、《鲁游草》、《西江游草》。《再续集》卷一为五古,卷二为七古,卷三为五律、卷四为七律,卷五为五言排律、五、七言绝句。方文诗作前期学杜甫,多苍老之作,后期学白居易,明白如话,长于叙事。清初诗人施闰章评之曰:“尔止为诗,虽民谣里谚,涂巷琐事,皆可引用。兴会所属,冲口成篇,款曲如话,真至浑融,自肺腑中流出,绝无补缀之痕。”且方文交游遍朝野,名流无不与交。明末清初知识界有名之士,在是书中无不可考。故其本身之文学价值外,亦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是书有康熙八年(1669)古櫰堂刊本;及王概(方文之婿,字安节)于康熙二十八年(1609)所刊全集本;今本有北京图书馆据康熙二十八年(1689)刻本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本。

猜你喜欢

  • 大学古本荟参

    一卷。续一卷。清胡泉撰。泉字白水,江苏高邮(今江苏高邮)人。卷一前有自序,冠以《礼记》、《大学》正文,以溯古本之源。次以王阳明《大学古本序》,著复古之始。再次以王龙溪的《大学首章解义》,王心齐的《语录

  • 兵书接要

    一卷。三国曹操(155-220)撰,清王仁俊(1866-1913)辑。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为三国时著名的军事家。史传称其“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抄集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孙武》

  • 鄂州小集

    六卷。《附录》二卷。宋罗愿(1136-1184)撰。罗愿,字端良,号存斋,徽州歙县(今安徽歙县)人。举乾道进士。知南剑州改知鄂州,卒于官。其父汝辑,助秦桧以害岳飞,犯天下之公怒。而愿学问广博,文章高雅

  • 寻乐堂四书讲义

    八卷。清何昱撰。昱字子昭,一字质夫,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何昱乐以程朱为归,对《大学》的明德,《中庸》的性道,《论语》的学习,融会贯通,多所发明。尝谓:“自汉唐而还训释四书者,不啻数十百家,而洞见大道

  • 桐阴书屋集

    二卷。清朱崇勋(约1729年前后在世)撰。朱崇勋字彝存,号怡园。历城(今山东省历城)人,生卒年均不详。著有《桐阴书屋集》。此集凡2卷。其诗沿新城末派,清脱有余而深厚不足。收入《四库全书总目》存目,加以

  • 二须堂集

    二卷。清丁咏淇(约1729年前后在世)撰。丁咏淇字瞻武,号菉滨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卒年均不详。著有《二须堂集》。此集为丁咏淇自编。所谓“二须”,取诸葛亮“学须静,才须学”语。共二卷。上卷书十

  • 资治通鉴述

    无卷数,清陈诜撰。陈诜,著有《易经述》、《资治通鉴述》等。其中《资治通鉴述》有凡论三十二篇,所论上起春秋时的范蠡,下迄唐代的陆贽、裴度,篇末作史官论一篇,从陈诜所论述的史事看,战国时期的居十分之七,秦

  • 学古堂日记

    四十九种,不分卷。清雷浚、汪之昌编。清代,江浙一代学术最发达,通经史的学者以及藏书家如宋翔凤、顾广圻、吴钟骏、冯桂芬、黄丕烈等,都曾名重一时,后经镇压太平天国之战,书籍和文化设施都有损失,之后又大力重

  • 罗提督事实

    一卷。编者不详。传主罗逢元字旋吉,清末叶湖南湘潭人,武生。与太平天国军作战勇猛,累功擢至提督。该书包括行状、国史列传、通态列传、县志列传、表墓、墓铭、志思碑、翰飞楼记以及家世出身事迹战功清单等。现存有

  • 麟旨定

    无卷数。明陈于鼎撰。陈于鼎字尔新,宜兴(今江苏宜兴)人。官至翰林。该书专为科举考试而作,从《春秋》中拟出题目,以一破题为式,而略为诠释。无甚新意。今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藏有明崇祯刻本,作十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