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卷。明高拱撰(详见《春秋正旨》条)。此书成于万历四年(1576年),距高拱罢归之日已是十三年了,所以其开卷即以否泰两卦君子小人消长为言。其中论裴度、论刘晏,皆阴以自比。论李林甫、论哈玛尔,皆以阴比徐
又名《新疆回部志》。四卷,首一卷。清苏尔德纂修。苏尔德字韬园,长白人,乾降三十四年(1769)奉命驻护喀什噶尔,为回疆极边之地。按回疆,即新疆,古为雍州外地,汉武帝时始通道,号西域。以天山以南为城郭,
十二卷。明潘恩撰。生卒年不详。潘恩字子仁,上海人。嘉靖二年(1523年)进士。官至左都御史。谥恭定。事迹附见明史周延传。此集为诸生聂叔颐所编。包括赋诗五卷,策、表、笺、序、碑、记四卷,说、对、赞、志铭
一卷。清王筠(详见《毛诗重言》)撰。是书主要依靠黄叔琳注本来作解释,其对金履祥、张尔歧及黄说全谬者删之,是非互见者辨之,全谬而易惑后人者亦辨之。书前有咸丰二年(1852)自序,系为此书与它书同刻时总序
一卷。汉郑玄撰,清袁钧辑。袁钧所辑,其十八篇的目次与孔广林本相同,不过,每篇中的文字与注文的顺序则略有不同。袁钧在每条之下也间附考证,与他所辑《尚书郑注》相同。在每篇之后,袁钧还辑有《尚书中候序》三条
一卷。清辛本棨、王殿黻合撰。辛本棨字戟臣,蓬莱人。王殿黻字子佩,福山人。此书目的在于阐发邵子三十六宫的学说。邵氏认为先天八卦相错为后天序卦纲领。后天八卦相错为序卦之根。于是将上下经各分为三宫,共六宫,
二十卷。清孙承泽(详见《尚书集解》)撰。记载有明一代畿辅(今北京河北一带)人物。以地系人,存其事迹。详于御珰抗节之士,寓有褒贬之意。有清初刻本(现藏北京图书馆)。
不分卷。明王都撰。都字介清,山东陵县人。官至知县。该书所录皆守成名臣,且仅限汉唐宋三朝。各臣事迹,或举其一端,或论其大概。有疵可议者排除在外,虽非王臣而有利社稷者则酌情收进。每人皆有评语,但无卓见。崇
一卷,叙录一卷。近代王国维撰。参见《补高邮王氏说文谐声谱》。《史籀篇》是见于著录的中国最早一部字书。《汉书·艺文志》小学类首载《史籀》十五篇,自注:“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又云:“《籀篇》者,周时
九卷。明王恕(1416-1508)撰。王恕,字宗贯,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人。正统进士,累官吏部尚书,卒谥端毅。著有《王端毅公奏议》、《石钟山志》、《玩易意见》(已著录)。此集系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