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竹宾谈
四卷。明陈德文(生卒年不详)撰。陈德文,号石阳山人,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明嘉靖中以顺天府尹行部永平,馆于夷齐庙,公事之余,随笔纪载,因为永平为古孤竹国,所以书名便为《孤竹宾谈》。书中论断,多为僻谬之语,如其谓唐之房玄龄、杜如晦不过一文人墨士,滕文公恨不与孔子生同时、扶苏、蒙恬得矫诏,当举兵称王之类,均为谬悠之谈,不足辨也。传本少见。
四卷。明陈德文(生卒年不详)撰。陈德文,号石阳山人,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明嘉靖中以顺天府尹行部永平,馆于夷齐庙,公事之余,随笔纪载,因为永平为古孤竹国,所以书名便为《孤竹宾谈》。书中论断,多为僻谬之语,如其谓唐之房玄龄、杜如晦不过一文人墨士,滕文公恨不与孔子生同时、扶苏、蒙恬得矫诏,当举兵称王之类,均为谬悠之谈,不足辨也。传本少见。
一卷。辑佚书,魏何晏撰,清马国翰辑。何晏崇虚无,尚清谈,官至尚书。其《易》注多不足取,管辂称何晏《易》注美而多伪,甚是。今存玉函山房本。
六卷。宋张大亨(详见《春秋五礼例宗》)撰。张大亨学出苏轼,其观点亦近之。苏氏尊《左传》,认为“丘明之书与六经孔孟合者十常八九”。张氏此书旨在阐发《春秋》大义,然其所论多得苏氏之旨。如鲁庄十五年《经》“
五卷,补一卷。清桂馥撰。桂氏生平见“说文义证”。秦书八体,五曰“摹印”,王莽时六书,五曰“缪篆”,《说文解字叙》:“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盖形体屈曲缠绕,故名。馥精研六书,少时笃嗜古铜印,所见日多,
不分卷。明陈奇猷(生卒年及生平事迹不详)撰。奇猷字勇石,明河南杞县(今河南杞县)人。该书不见于朱彝尊《经义考》及各家书志。现存抄本,不分卷,共十册,钞本细字,白纸蓝行。每半页十一行,每行二十四字,书法
十六卷。清沈继贤、常大升同纂。沈继贤,详见雍正《重修太原县志》。常大升曾充训导。考岚县志,始于明万历十六年,谈应春草创粗备,仅为八卷,康熙十二年间,邑令杨于鼎续修,不果,直至继贤掌斯邑之第二年,重修志
四卷。清黄家骥撰。黄家骥字跷秋,湖南湘乡人。生卒年及仕履均不详。此集凡四卷。卷首有光绪二十三年(1897)其友人程序,“称其纳职黄门,日仆仆于长安红尘十丈中”。大概黄氏曾仕京师。集中诗句颇多俚语。卷一
一卷。清徐石麒(约1644年前后在世)撰。徐石麒字又陵,号垣庵,江都(今属江苏)人。徐石麒精研名理,擅度词曲,工于诗文,巧于绘画,天资聪颖,沉静寡言。明朝末年正遇战乱,不参与科举应试,居家著书,有诗词
不分卷。清杨一昆撰。一昆字无怪,天津(今天津)人。自弱冠教书,历三十余年,对《礼记》、《周礼》、《尔雅》、《仪礼》等书都有删本。著有《教书积德法》及《左国悉事》行于世。据自序说,五经三传,是读书人的骨
《回溪医案》一卷,《慎疾刍言》一卷。清徐大椿(详见《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撰。《回溪医案》成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共载内科医案三十二条、妇科医案四条、外科医案十二条,共列五十五证,每证间有兼收数案
四卷。明苏浚(1541-1599)撰。浚字君禹,号紫溪,福建晋江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官至广西布政司参政。该书只解上下经、《系辞》、《说卦》,删《序卦》、《杂卦》。大旨主王弼虚无之说,一切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