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周易函书约存

周易函书约存

十八卷,约注十八卷,别集十六卷。清胡煦(1655-1736)撰。胡煦字晓沧,号紫弦,河南光山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进士,官至礼部侍郎。曾任《周易折中》分纂,又与修《卜筮精蕴》、《卜筮汇义》。此书原本一百八十卷。其中诠释经文者四十九卷。冠以《原图》八卷,用以解释伏羲之《易》。《原卦》三卷,用以解释文王之《易》。《原爻》三卷,用解周公之《易》。又取先儒论说,集为《原古》三十六卷,称为“首传”。共九十卷,作为《周易函书》正集。另有《函书约》三卷,《易学须知》三卷,《易解辨异》三卷,《篝灯约旨》十卷,共十九卷,作为别集。别集先已刊板。正集因为卷帙浩繁,难以刻写,便取诠释经文之四十九卷,约为十八卷,取名为《函书约注》。又取《首传》五十卷,约为十六卷,附以《续约旨》二卷,共十八卷,刊刻印行,取名为“续集”。均为胡煦手订。其“正集”原本,胡煦门人李学裕想为其校刊,携其稿去,恰学裕病卒,便散佚。其后“别集”“续集”板一并漫漶不清,其子季堂重新校订。因为正集没有刊行,续集之名也无所缘起,况且“续集”之《原图》、《原卦》、《原爻》、《原古》便是删节取自“正集”要语,非别有所增,不可把它视为续集,而别集内的函书约三卷,亦即“正集”之《原图》、《原卦》、《原爻》撮其大义,更不可附入别集,遂以“续集”编为十五卷,取函书约三卷弁首,共十八卷,名为“约存”。大概因为正集已散佚,其要义仅存于此。又以《续约旨》二卷,按《篝灯约旨》原目,分别附在各篇之内,合为《易学须知》三卷,《易解辨异》三卷,仍作为别集,其释经文十八卷,仍名为“约注”。共为五十二卷。此书说《易》大体斟酌于汉学与宋学之间,与朱熹《本义》颇有异同。收入《四库全书》,有乾隆癸巳胡氏刊本、康熙雍正间葆璞堂初刻本。

猜你喜欢

  • 老子说略

    清张尔岐(详见《仪礼郑注句读》)撰。古来学者对《老子》评品褒贬各随己意,或尊之以为“真经”,或黜之以为邪说。为其作注者,或穿凿附会,或别生枝节,皆失老子明道德之本意。使《老子》一书,如同清水渍蔗而甜,

  • 奏对录

    一卷。杨士奇撰。杨士奇(见《代言录》)。《奏对录》是士奇在正统初年,负责内阁事务时所上奏疏,共包括十九篇,其疏多关系军国大计,后收入《东里别集》,也有单行本刊行。

  • 赵氏连城

    十八卷。明赵世显(生卒年不详)撰。赵世显,字仁甫,侯官(今福建省福州市)人。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官梁山县知县。此书中分三种,一为《客窗随笔》六卷,前有孙昌裔序。一为《芸圃丛谈》六卷,前有谢肇淛

  • 或庵评春秋三传

    无卷数。清王源(1648-1710)撰。王源字昆绳,号或庵,大兴(今属北京)人。早年任侠,喜谈王霸、兵略及前代典章制度,曾从魏禧学古文,认为“《左》、《史》、昌黎之外,无足重者”,后参与修《明史》,撰

  • 青金集

    八卷。明史迁撰。生卒年未详。史迁,字良臣,号清斋,江苏金坛人。元季隐居教授。洪武初,累征方起,除蒲城知县,迁忻州知州,复知廉州,颇有政声。事迹具详《(光绪)金坛县志》政绩传。著有《和元遗山乐府》。此编

  • 陆氏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校正

    二卷。清赵佑(详见《毛诗草木疏校正》)撰。此书卷首有赵佑己亥序和辛亥跋。三国时吴陆玑有《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四库全书》已著录。然陆氏之书通行本伪缺颇多。佑取陶宗仪说郛本及毛晋广要本并诸家别录,校其异

  • 删订来氏易注象数图说

    二卷。清张恩霨撰。张恩霨字慈光,曾官永定河南岸同知。明来知德著《周易集注》十六卷。其卷首卷末附图甚多。张氏以为这些图驳杂不纯。因而对其重新删订,只取其中三十四图,引录部分图说,编成此书,并于上注眉批,

  • 法言平议

    二卷。清俞樾撰。是书为《诸子平议》之第十五种。其中《学行》篇“有学术业”,“术”读为“述”。《吾子》篇,“足言足容”,“容”犹“用”也。《问道》篇“涂民耳目”,“涂”读为“”(通杜)。《孝至》篇“何以

  • 道学渊源录

    一卷。清王植(详见《四书参注》)撰。本书分别记述从祀孔庙的先贤先儒的事迹、官爵,并考其从祀时间。其文大体因袭《阙里志》诸书,无所考证。而在卷首序文中,则与朱熹、陆九渊流派争之甚力。盖王植虽倾向于心学,

  • 重修山阳县志

    二十一卷,图一卷。清张兆栋、文彬修,丁晏、何绍基纂。张兆栋,号酉山,山东潍县(今山东潍坊市)人,同治九年(1870)任淮安漕运总督,次年调任广东巡抚。文彬,满洲正白旗人,咸丰二年(1852)进士,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