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滨文化遗址
台湾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1968年台湾大学考古队在台东县长滨乡八仙洞首次发掘,因名。共有大小洞穴数十个,自1968年至1971年先后发掘5次,出土石器6千多件和骨器100多件。石器除少量以石英为材料,大多以砾石打制而成,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据专家测定,最早的属15000千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遗物。其形制与大陆南部许多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石器极相似。遗址中还发现大量兽骨和鱼骨,说明当时人们以渔猎及采集为生。
台湾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1968年台湾大学考古队在台东县长滨乡八仙洞首次发掘,因名。共有大小洞穴数十个,自1968年至1971年先后发掘5次,出土石器6千多件和骨器100多件。石器除少量以石英为材料,大多以砾石打制而成,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据专家测定,最早的属15000千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遗物。其形制与大陆南部许多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石器极相似。遗址中还发现大量兽骨和鱼骨,说明当时人们以渔猎及采集为生。
清咸丰同治年间苗民起义首领之一。参见“张秀眉”(1180页);“咸同起义”(1617页);“黄飘战役”(2022页)。
西夏官署名。是七等司品以外的机构,同次等司。景宗元昊大庆元年(1036)置,掌管与邻近王朝、民族的往来文书。汉字院掌管与宋朝的来往表奏,中写汉字,旁列蕃书(西夏文)。蕃字院掌管与吐蕃、回鹘等往来文书,
吐蕃之别称,又称赤面国。因吐蕃妇女喜以赭色涂面,故名。藏文称作“夏森冬玛坚”,意为“食肉赤面者”,其地称“食肉赤面者之地”。此俗流传内地,唐女效仿之。白居易诗云:“元知妆梳君记起,髻椎面赭非华风”,记
1869—1929兵器制造家。字国城,四川省德阳人。回族。幼家贫,弃学经商。后入广东水师学堂,毕业后在益珠、虎门、江阴等炮台任职,对枪炮修理、制作有所研究。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战起,随刘永福军在
满语音译。“恩赐”的意思。涉及此词的清事记载,有的因词中有“食”字样,误解作食品,如说“赐克食几次”,实属叠用汉、满文的“赐赐”两字。若表达原语意,应作:蒙克食(恩赐)御膳若干品。
十六国之一。长乐信都(治今河北冀县)人冯氏所建。一说其源于鲜卑,先世有食宋冯乡者,遂以为氏。※冯跋原依附后燕,慕容熙在位时(401—407)为政暴虐,获罪,为避祸,于建始元年(407)起兵杀熙,拥立高
元代社会的基层行政组织制度。“坊”指城关中的基层行政设施“隅”和“坊”;“里”指农村中的基层行政设施“乡”和“都”。元制:城市录事司下分设隅、坊二级,隅设职事人员隅正,坊置坊正。农村中分设乡、都二级,
?—1252金末元初道士。字公弼,号东瀛子。卫郡(今河南汲县)人。为太一教创始者※萧抱珍之后。在金卫绍王朝,大安二年(1210),主持太一教道门,为四传。入宣宗朝,贞祐二年(1214),奉诏主毫州太清
河流名。即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境内塔布河(锡拉木林河)。东晋太元十一年(386),拓跋鲜卑首领拓跋珪在此搜集旧部,召开部落大会,即代王位,复代国。二月徙居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天兴二年(3
见“耶澜可汗”(13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