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鄂伦春语

鄂伦春语

我国鄂伦春族使用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主要分布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扎兰屯市;黑龙江省黑河市和塔河、呼玛、逊克、嘉荫等县。鄂伦春多半聚居。聚居地区的鄂伦春族大部分都使用本民族语言,但城镇和一些乡村的青少年已逐渐使用汉语,少部分和达斡尔族杂居的地区则使用达斡尔语。使用人口约2000人。鄂伦春语内部比较一致,但各地区语言都有一些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可以分为甘奎话、托河话(以上在自治旗),库玛尔话(在塔河、呼玛县)毕拉尔话(在逊克县)。鄂伦春族没有文字、通用汉文。鄂伦春语有18个元音,19个辅音。在元音系统里,单元音占优势。复元音只出现在借词里。元音分长短。依据元音和谐的情况可分为阳性元音和阴性元音两类。在一个词里只出现同性属的元音。元音在唇状上也要求一定的和谐。这种和谐规律也扩展到附加成份的元音。辅音系统简单,只有个别音不能在词首出现。能在词末出现的辅音比较多。辅音结合时产生大量同化现象,其中逆同化现象最丰富。表示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附加成分纷繁。静词格形式多,而且其中几对格还兼表确定/非确定的语法意义。有人称领属附加成分和反身领属附加成分,附加成份又整齐又对称,使用得很广泛。动词有表示人称的附加成分。对动作发生的时间、动作的类型和情态表达得细腻。被动态、使动态附加成分在语音形式上区别得开。动词的祈使形式还区分说话人希望动作要即时进行和说话人希望动作在做完某事以后再进行这样的两类。由于语法附加成分丰富,因此虚词相对地少。句子结构成分的次序是主语在谓语前,修饰语在被修饰语前、宾语、补语在动词谓语前。句子结构里,结构成分之间往往出现互应关系,如主语和由动词充当的谓语,在人称和数上有互应关系;领属结构的两项之间在人称和数上也有互应关系。复句不大使用连词。主句和从句大都是靠位置(从句在前、主句在后)、语调来连接,另外则靠从句中的动词形动形式粘附的格附加成分,动词副动形式粘附的副动形式附加成分连接。鄂伦春语有丰富的表示狩猎文化的词语、反映本民族独特生活方式的词语也很有特色。用语音交替构成在意义上和词形上对称的对偶词数量比较多。新词的产生要靠在词根后粘附构词附加成分以及词素与词素的复合。新词术语多借自汉语,另外还有一些蒙古语、达斡尔语、满语的借词。

猜你喜欢

  • 阿宝

    ?—1739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台吉。博尔济吉特氏。清多罗贝勒※和啰理第三子。康熙四十三年(1704),娶和硕格格,封和硕额驸,赐第京师。四十八年(1709),袭父爵。五十四年(1715),以准噶尔部策

  • 歃失娄

    即“相夫”(1573页)。

  • 显佑寺木碑文

    碑铭。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定边将军兆惠撰。记述作者自乾隆二十三年(1758)起,奉命率师征讨大小和卓木经过。于喀喇乌苏之战记叙尤详。是研究平定布拉尼敦、霍集占叛乱的第一手资料。碑原立于叶尔羌(今

  • 八项宣言

    1934年新疆军阀盛世才提出的施政纲领。内容为:实行民族平等;保障信教自由;实施农村救济;整理财政;澄清吏治;扩充教育;推行自由;改良司法。它是盛世才为巩固其统治、顺应当时国内外和新疆的政治潮流而制定

  • 纳尾部

    契丹部落名。为※遥辇氏部落联盟时期之一部落。遥辇氏是继大贺氏后至契丹开国前最后一个部落联盟,相当于唐开元十八年(730)至后梁开平元年(907)。部落联盟组成时有8部,纳尾部为其一。有人以为※阻午可汗

  • 圣神宣献皇后

    见“萧绰”(1990页)。

  • 绛卓万户

    元代乌思藏十三万户之一。又作香、香卓万户。世祖至元二年(1265),国师(后升号帝师)八思巴与其弟白兰王恰那多吉返萨迦(今西藏萨迦县),总制院派遣官员阿衮、弥林前往协助在乌思藏设置郡县。约五年(126

  • 墨特勤

    唐代后突厥汗国贵族。又作默特勤。名逾输。阿史那氏。※默啜之子。开元四年(716),兄※移涅可汗继位后,受封为右贤王。同年,因骨咄禄子阙特勤攻杀移涅可汗,出兵攻阙特勤,兵败投唐。六年(718),唐谋大举

  • 广西省经济概况

    广西地方经济专著。1册5章。近人千家驹、韩德章、吴半农撰。内容记述作者1933年秋前往广西进行实地调查的结果,内分总论、农业、工业、金融、对外贸易等五部分,记广西各县(市)的地势、气候、土壤、田亩、农

  • 麻达

    高山语音译。清代台湾高山族村社听差。亦称“猫踏”、“咬叮”等。各村社均有设置,均由未婚少年充任,听候通事、土目差遣。主要负责传递“番社”与官府之间或“番社”之闾来往公文,“凡传递文书,两手系铃摇之,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