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亦作达呼尔、达胡尔、达古尔、达瑚哩、打虎儿、打狐狸,皆同音异译,意为“种田的人”。始见于清康熙五年(1666)。清有别称“爱门人”。有说16世纪时史载之“达奇鄂尔”部即达斡尔。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定名达斡尔。族称语源有多种说法,主要有契丹“大贺”氏或室韦“达姤”部名变来,或说由达斡尔语“达豪尔”(“达”,“原来”之意;“豪尔”,意为“所在地方”,合为“原居处”的意思)而来。族源迄今无定论,可归纳为契丹遗裔说和土著说。前说为今较通行看法,始于清乾隆帝钦定《辽史》中以达呼尔对译大贺氏,后人据此又从语言等多方面作了论证。土著说中分为靺鞨黑水部后裔、室韦或室韦达姤部后人、塔塔尔部或白鞑靼遗人、早期蒙古族的后裔等说。原散居在西起石勒喀河,东至牛满江(前苏联布列亚河),北抵外兴安岭南麓,南达黑龙江上中游沿岸地区。17世纪中叶,因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受到野蛮掠夺与屠杀,被迫内迁到嫩江流域,今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布特哈旗、阿荣旗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郊、龙江、富裕、嫩江、爱辉等县;有少数居新疆塔城、霍城地区,为乾隆年间(1736—1795)迁去的。明末清初,与鄂温克、鄂伦春被称为萨哈尔察(满语,意为“黑色貂皮”)部,后称索伦部。天命元年(1616)后金建立后,努尔哈赤派兵征黑龙江诸部,萨哈尔察部归附。天聪八年(1634),达斡尔头人巴尔达奇率44人朝后金,皇太极以宗室女妻之。1643和1651年波雅科夫与哈巴罗夫先后率沙俄军队入侵达斡尔族地区,都遭到英勇抗击。迁居嫩江流域后,清将其编为3个“札兰”(队或连),由理藩院管辖。雍正九年(1731),与鄂温克、鄂伦春同被清廷按哈拉(姓或老氏族)、莫昆(氏族)编为布特哈八旗。因骁勇善战,经常被清政府征调从征、戍守边卡,远至新疆。在黑龙江北岸时已有农业,聚族定居,时与鄂温克等族共同建立了雅克萨、阿萨津、铎陈、乌库尔、多金等木城和许多村屯。南迁后农业有进一步发展,民国初期大多数族人已以农业为主,作物有燕麦、大麦、稷子、荞麦、豌豆等;同时兼营牧业,主要为牛、马;手工业以善造木质轮高的“辘辘车”著称。另外,住在鄂温克族自治旗境内的从事纯畜牧业,居莫力达瓦旗北部山区的还以狩猎为主。操达斡尔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无文字,过去使用满文,今主要使用汉文,少数地区兼用蒙文或哈萨克文。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恪守氏族外婚制。曲棍球为其传统的体育运动,莫旗是我国的曲棍球之乡。旧时多信奉萨满教,清末起部分人信喇嘛教。从1952年起,聚居地区先后建立七个民族乡,1958年建立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实现了民族自治。现在,达斡尔族地区工业、农业、文教卫生等各项事业都有很大发展,有数百名青年上了大学,人口已由48000余人(1953年统计)增至121357人(1990年统计)。今天正与各族人民一道,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 铺马劄子

    元代乘驿的凭证。过往使臣凭铺马劄子由驿站提供铺马及饮食。元初,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及行省、行台等官府均可自出��子。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规定诸官府不得自出劄子。二

  • 石狗儿

    即“完颜永蹈”(1151页)。

  • 奉宽

    ?—约1937清末民初蒙古族文人。字仲严。著有《清理红本记》4卷。这是一部明、清档案材料的摘录笔记。书中所记均为原清朝内阁库存图书的朱批本,内容非常广泛,不仅抄录了一些鲜见的红本材料,且对某些事情记述

  • 国祖王

    即“大祖大王”(95页)。

  • 噶哈河卫

    见“葛可河卫”(2184页)。

  • 学朗

    独龙语音译。解放前云南贡山独龙族一些村寨对被雇童工的称谓。一般为十二三岁,主要被本家族头人或富裕户雇来看管婴儿和做家务劳动,同主人同吃同住,但其劳动往往超过一般同龄人的负担。雇用时间一般为一二年,离开

  • 傣族债务清偿法规

    旧时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社会有关债务清偿和人身抵债的规定。(1)凡丈夫借钱,妻子不知,死后妻子不负责清偿。(2)凡父亲借钱,死后由儿子清偿,但只付本,不付息。(3)凡借钱时未言明利息,时间过长,债主索利

  • 土文

    我国土族使用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设计于1979年,经互助土族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后呈报青海省人民政府审批。1981年青海省人民政府作出决定,把土族文字方案“作为试验方案,先在互助土族自治县慎重

  • 托库孜喀拉

    新疆柯尔克孜族婚俗之一。原意为“九头牲畜”,为订婚时的一种聘礼。一般是1峰骆驼、4匹马、4头牛。也可送与其价值相当的羊群或其他财物,或九件一份的财产,称“托库孜塔尔图”。因在柯尔克孜人中,“九”是吉数

  • 讨赛咿

    见“讨赛篱”(6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