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钞
元代专指破损之钞。又称烂钞。大都及诸路设交钞库(又称行用库)作为兑换机构,以昏钞易新钞(又称料钞),每贯纳工墨费30文。由库官监视司库辨验确系真钞,别无挑剜接补诈伪短少,即准予调换。凡贯百分明,微有破损者,并令行用,不得视为昏钞。成宗大德二年(1298),户部又制定25样昏钞倒换体例,具体规定何种准予倒换或不准倒换。所换昏钞在倒钞人当面加盖讫退印入库,每季各路令纳课正官解赴省部或行省烧钞库焚毁,由行省或廉访司官监烧。
元代专指破损之钞。又称烂钞。大都及诸路设交钞库(又称行用库)作为兑换机构,以昏钞易新钞(又称料钞),每贯纳工墨费30文。由库官监视司库辨验确系真钞,别无挑剜接补诈伪短少,即准予调换。凡贯百分明,微有破损者,并令行用,不得视为昏钞。成宗大德二年(1298),户部又制定25样昏钞倒换体例,具体规定何种准予倒换或不准倒换。所换昏钞在倒钞人当面加盖讫退印入库,每季各路令纳课正官解赴省部或行省烧钞库焚毁,由行省或廉访司官监烧。
唐代吐蕃文书。均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考古队于1959、1973及1974年先后发掘。多为木简,亦有少量纸写文书及写于髂骨上的骨片。这些出自新疆婼羌(今若羌)米兰地区的木简、文书原件,今藏新疆维吾尔
清代由政府拨款和掌管在蒙古地区建立的台站。又称官设台站,以别于各盟旗自立之※地方台站。内蒙古五路驿站、外蒙古北路驿站、西路军台、东北大路,皆属之,由清政府直接拨款敷设,台站的财产、设备由清政府派官负责
清代外札萨克旗之一。俗称河南札萨克旗。雍正三年(1725)置。博识克图济农孙,辅国公阿喇布坦扎木素受封为札萨克,掌旗务。下分5佐领。归西宁办事大臣管辖。乾隆四十七年(1782),赐世袭。牧地在鲁察布拉
明代官名。简称巡抚辽东都御史。明正统元年(1436)始置。与镇守辽东地方总兵官及太监(内臣)均为镇守辽东之重臣。衙门为巡抚都察院,设于广宁(今辽宁省北镇县)。又于辽阳(今辽宁省辽阳市)设行院。职务为提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亦作穆伦卫。嘉靖(1522—1566)间设。《满洲源流考》将此卫与永乐四年(1406)所设麦兰河卫、永乐五年正月所设木兰河卫均称作穆伦河卫。
地名。即今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武威西南,东接甘肃景泰县,南连永登县,西邻青海门源、互助县,东、北部界甘肃古浪、武威。为藏族聚居。明末清初实行千百户制,雍正年间废。乾隆时形成36族,以寺院划
州名。唐龙朔二年(662)置,治所万安,辖万安、富云、博远3县,翌年又析振州之陵水来属。原为黎族及其先人居地,后有不少汉人移入杂居。天宝元年(742)改万安郡,至德初称万全郡,乾元元年(758)复为州
珞巴族部落名。藏族称之为“丁珞”,门巴人称“莫玉珞”,西方文献称“阿波尔”。传说其祖先与藏族祖先为兄弟,向南迁移时,因路程遥远,粮食吃完,把写上文字的牛皮也吃掉,所以至今无文字。分布在西藏自治区米林县
我国台湾高山族沙阿鲁阿人使用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台湾语支。使用人口现在只剩了几十个,居住在高雄县荖浓溪上游,桃源乡的桃源和高中两个村中。沙阿鲁阿人和布农人杂居,日常生活中都已使用布农语,所
清代西藏地方政府官员。藏族。由仔本晋升噶伦。同治四年(1865),以瞻对土司工布朗结侵扰理塘,阻塞康藏通道,与四川道员史致康会征,征调贡觉、察雅、芒康等地万余名藏军,兵分三路攻杀工布朗结土司,救出被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