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山林队

山林队

北洋军阀、国民党和日本侵略者强迫鄂伦春族青壮年男子组建的地方武装。初称“山林游击队”或“栖林游击队”,日伪时期改用是名。民国十四年(1925,一作十三年)始建。辛亥革命后,鄂伦春族社会仍沿用清代路佐组织和八旗兵制度,但已非常松弛。北洋军阀为搜索“胡匪”和防止外国“入侵”,利用鄂伦春人娴于跋涉、精于骑射,在路佐组织基础上,于1923年将鄂伦春族青壮年组编“保卫团”,隔一年后改名为“山林游击队”,1932年复改名为“保卫团”。初以一佐编为一队,每队三五十人不等。队的军官由原来鄂伦春族的佐领、领催兼任。先归道尹管辖,后县里也有了节制权力,1931年改属黑河警备司令部。主要任务是巡逻山林,强化治安。队员不脱离生产,即一面巡山,一面狩猎。枪支、马匹和子弹等都由当局发给。日本侵略者占领大小兴安岭地区后,强制鄂伦春族18—45岁的猎民,以伪旗县为单位编制“山林队”,经常胁迫他们与东北抗日联军作战、偷渡黑龙江侦察苏联情况,使抗日武装蒙受很大损失,也使鄂伦春人遭受极大伤亡。为强化对“山林队”的控制,每队或数队派有一名日本“指导”官,对队员动则训斥、毒打,以至活活打死;还贪婪地掠夺鄂伦春人的贵重猎品,强奸、霸占鄂伦春人的妻女。为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压榨,在抗战胜利前夕,部分山林队员反正,配合抗日部队打击日军;有的自发打死打伤日本“指导”官后,加入抗日联军。

猜你喜欢

  • 稽落山

    汉代匈奴地区地名。即今蒙古国西北部的额布根山。东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汉车骑将军窦宪等与南匈奴联兵大破北匈奴于此,北单于遁走。

  • 阿果

    见“耶律延禧”(1309页)。

  • 亦黑迷失

    元代航海家。又译也黑迷失。畏兀儿人。至元二年(1265),充世祖宿卫。九年(1272),出使八罗孛国,十一年(1274),偕其国人以珍宝奉表至京师。受嘉奖,得金虎符。十二年,再使八罗孛国,与其国师以名

  • 乌古斯

    ①六至八世纪东突厥汗国境内氏族名、部落名。又称九姓乌古斯或人姓乌古斯。鄂尔浑突厥文碑如《暾欲谷碑》、《阙特勤碑》、《毗加可汗碑》以及《磨延啜碑》等均提及此部。时役属听命于突厥可汗,常为之战。或认为乌古

  • 博尔和卫

    见“把河卫”(1061页)。

  • 靖逆城

    古城名。位于今甘肃玉门市赤金堡西北。旧为赤金蒙古卫地。康熙五十七年(1718),为防御策妄阿拉布坦而置。城周2里1分5厘,有南、北2门。为靖逆卫所在地。靖逆同知驻扎。雍正三年(1725),裁同知,以柳

  • 王岱舆

    约1573—1658明末清初伊斯兰教著译家和经师。名涯,以字行,别署“真回老人”。金陵(今南京市)人。回族。先祖天方(今阿拉伯)人。明洪武(1368—1398)年间,因朝贡至京(今南京),在钦天监任职

  • 松赞干布遗训

    书名。藏文名《嘎钦嘎桂玛》,相传为伏藏(即埋藏于地下之书),后为掘藏者发现。撰者不详。从书末记载中提到止贡巴、热振巴等教派传人看,推知大体成书于12世纪。原书以手抄本传世。全书275页。北京民族宫有楷

  • 宫户

    辽诸宫卫管辖的专供皇帝、皇后等役使的人户。亦称“宫分户”、“宫籍户”。包括正户、蕃汉转户和著帐户。入宫籍后不隶属国家的州县,故名。《辽史·营卫志·宫卫》:“辽国之法,天子践位置宫卫,分州县、析部族、籍

  • 猛哥帖木儿

    ①明初瓦剌贵族首领、北元权臣、又译猛可帖木儿。明人称其为瓦剌王,驻牧地在甘凉边外北山一带。14世纪末,部众繁衍,势力日强,渐与北元分庭抗礼。明建文二年(1400),燕王朱棣(明成祖)为避免腹背受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