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大坌坑文化

大坌坑文化

台湾先民早期新石器文化遗址。1964年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师生在台北八里乡大坌坑首次发掘,故命。出土遗物以粗砂陶片为主,从陶片中能辨认出有碗、瓮、瓿等器皿,体部盖满绳印纹。石器有小型打制石斧、磨制小型石锛及石镞、网坠等。这种以绳纹粗砂陶为代表的大坌坑文化类型,遍布台湾全省,其中以北部淡水河下游沿岸、西北海岸、中部海岸和西南部海岸较集中,统称“大坌坑文化”。据专家对台南归仁乡八甲村大坌坑文化层出土标本的碳—14测定,其年代为公元前5480+/-55年(用古松年轮矫正为公元前4350—4450年),认为与华北仰韶文化大致相当。当时岛上居民主要生活来源仍以渔猎和采集为主。

猜你喜欢

  • 九斿白旗

    又作“九脚白旗”、“九游白旗”、“九斿大旗”、“九足白旄纛”。指有九条飘带的纯白大旗。古代蒙古人崇九尚白,以九为重,以白为吉,故此旗寓高贵吉祥之意。1206年,铁木真于斡难河(今鄂嫩河)源头召集贵族大

  • 左文襄公全集

    书名。又称《左宗棠全集》。清左宗棠撰。杨书霖编纂。全书109卷、卷首载本传、神道碑、墓志铭。另有奏稿64卷,谢恩折2卷、书牍26卷、文集5卷、批札7卷、诗集、联语、说帖、咨札、告示等5卷。别有张大司马

  • 鲍格因吉勒格

    即“鹿棋”(2104页)。

  • 飞山峒僚

    见“飞山蛮”(153页)。

  • 阿条

    见“罗泼”(1415页)。

  • 大黄金史

    即“蒙古黄金史”(2341页)。

  • 郭夏拉达

    藏语音译,又称“本芒哦协”,原意为“官民相识”。解放前西藏藏北牧业区一种内差名称。约始于1945年。支差者依贫富分为5等:“达秀阿妈”(支差组的首户)、“达宝”(支差组的次等户)、中等户、中下等户及下

  • 大怀贞

    金朝官员。字子正。渤海族遗裔,先世在渤海国亡后被置辽阳(今辽宁辽阳市)。皇统五年(1145)任閤门閤候,累官右宣徽使。正隆(1156—1161)时金攻宋,为武胜军都总管。大定年间(1161-1189)

  • 金华黄先生文集

    书名。元黄溍(1277—1357)撰。43卷。内初稿3卷,临川危素编次;续集40卷,门人宋濂、王祎编次。作者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字文晋、晋卿。延祐进士。历任台州宁海县丞、诸暨州判官、国史院编修、翰

  • 玉孜伯克

    见“玉资伯克”(4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