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人恤出痘碑
碑铭。清代驻藏官员关于善待出痘患者及改良其死后丧葬习俗的刻石。乾隆五十九年(1794)钦差驻藏大臣和琳撰文。碑文为汉、藏两种文字对照,立于拉萨大昭寺前。汉文全文载《卫藏通志》。内劝人勿将出痘疹者逐于旷野岩洞致死,官方将捐资修平房为之居住,赐口粮、派拨汉、藏兵照料;患者死后,尸体不得碎割,须择地掩埋,政府决定于前后藏拨出地亩,作为藏民义冢地,以重人伦而厚风俗。申明自后应按碑文所示办理,违者治罪。是研究西藏地方丧葬风俗的重要资料。
碑铭。清代驻藏官员关于善待出痘患者及改良其死后丧葬习俗的刻石。乾隆五十九年(1794)钦差驻藏大臣和琳撰文。碑文为汉、藏两种文字对照,立于拉萨大昭寺前。汉文全文载《卫藏通志》。内劝人勿将出痘疹者逐于旷野岩洞致死,官方将捐资修平房为之居住,赐口粮、派拨汉、藏兵照料;患者死后,尸体不得碎割,须择地掩埋,政府决定于前后藏拨出地亩,作为藏民义冢地,以重人伦而厚风俗。申明自后应按碑文所示办理,违者治罪。是研究西藏地方丧葬风俗的重要资料。
?—1195金宗室、大臣。名又作允中、惟中。本名实鲁剌,又名万僧。女真族。完颜氏。金世宗完颜雍子。大定元年(1161),封许王。五年(1165),判大兴尹。七年,进封越王。十一年(1171),进封赵王
①金代女真语,“无赖”之意。金代女真人多有以此命名者,如※完颜宗雄、完颜玠均本名谋良虎。 ②见“乌林答晖”(341页)。
见“耶律弘古”(1308页)。
见“敌烈部”(1882页)。
行政区划名。清置。以州北有酉阳山得名。元置州,治所在今四川酉阳县。明先后改为宣抚司、宣慰司,属重庆府。清顺治(1644—1661)初,因明制。雍正十二年(1734),与黔江、彭水2县合置黔彭直隶厅。十
即“蒲察世杰”(2321页)。 ②即“移剌温”(2066页)。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正统(1436—1449)后设。《满洲源流考》将该卫与忽里山卫作呼勒山卫。
?—1864清朝大臣。满洲镶黄旗人。姓戴佳氏。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二十年(1840)累官署理藩院左侍郎。二十一年,充殿试读卷官,与大学士王鼎赴河南查办祥符决口事。二十二年,署东
1277—1316元代播州土司。先世山西太原人。汉族,一说乃泸叙州边徼的少数民族。初名杨汉英,字熙载。自先祖杨端据播州始,其为第十七代土官。年5岁,父杨邦宪卒。至元二十二年(1285),随母至京,元世
吐谷浑氏族、部落名。以部为氏。又作他娄屯、七那楼、乙那楼、那蒌氏、那蒌,后改称蒌氏。本为辽东鲜卑。晋太康年间(280—289),随*吐谷浑西迁甘肃、青海一带,成为吐谷浑国诸部之一。鲜卑拓跋氏所建北魏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