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八角鼓戏

八角鼓戏

满族传统的戏剧艺术形式。明末至清中叶,由击八角鼓演变而成。清末流行于今北京、沈阳及呼和浩特等地。八角鼓是满族击打乐器,为鼓书、单弦等曲艺伴奏。明嘉靖、隆庆间(1522—1572),北京有击八角鼓“擅绝一时”的刘雄。康熙至乾隆间(1662—1795),吸收元、明杂剧及诸宫调剧目、曲牌及其表演形式,将坐唱发展为走唱形式。乾隆时盛行于八旗军中,后流传于民间。鼓调分正调和越调两种。正调的主要特点是由角色进行表演,分生、旦各种行当,韵白话,穿戴行头,模仿京剧化装,各角色唱腔固定。以二胡、三弦、四胡、四块瓦、吊扁钟等为领弦乐器。越调是流行于北京、沈阳等地的单弦和唐山、天津的时调,表演者以八角鼓领弦,伴以三弦等乐器。

猜你喜欢

  • 高庆绪

    即“高庆裔”(1913页)。

  • 郢州蛮

    东晋南北朝时郢州郡少数民族的总称。以居地为族称。古代泛称※荆蛮。汉代称※武陵蛮、※江夏蛮。南齐时属郢州。分布在夏口城(今湖北武汉市)一带。永明六年(488),南朝齐以郢州蛮田驷路为试守北遂安左郡太守,

  • 清宗室十四等封爵

    清廷累加十四等爵位以封宗室。后金天命(1616—1626)间, “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及和硕贝勒济尔哈朗,皆入※八分。清崇德(1636—1643)初,始立九等封爵,自此而后其八分

  • 卢沟石桥

    桥名。位于今北京市西南永定河上。辽代,卢沟河东西之民,每候河水浅时置小桥以渡。辽末金初,改造“浮桥”以通东西。大定二十八年(1188)五月,金世宗因卢沟河为使旅往来之津要,诏令建石桥,未行而卒。章宗继

  • 哈喇哈什郭勒

    见“达利水”(727页)。

  • 虚恨蛮

    古族名。乌蛮的一支。“虚恨”意为“高山后面的人”。宋时其住地东接马湖(今四川雷波县),北毗忠镇(四川峨眉县境),南抵邛部川(今四川越西县),即今四川省峨边、马边一带。为马湖37部落之一。绍兴八年(11

  • 二五户丝

    见“科差” (1674页)、 “丝料”(652页)。

  • 南村辍耕录

    书名。简称《辍耕录》。陶宗仪撰。30卷。作者于元末投考进士不中,隐居松江,耕读自适。当杂采前人笔记所载及本人亲身闻见之事,随手笔录,后编次积稿,共得382条,以成是书。所记“上自廊庙实录,下逮村里肤言

  • 大国王

    西夏职官上品封号。西夏语音“领宁令”。在西夏文《官阶封号表》中处于皇太子位下,与俱足封号同一等级。参见“官阶封号表”(1532页)。

  • 琼博拉墓群

    古墓葬。位于今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城关西南36公里处,海拔1380米。分布于乌孙山北麓琼博拉沟口东侧山前坡地。有墓150余座,分3片。琼博拉沟口东侧有100余座,中有大墓一座,封堆高2米,直径2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