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科
又称汉科。三国蜀法律。刘备定都成都后,诸葛亮、法正、刘巴、李严、伊籍等共造《蜀科》,为蜀国主要法规。其文已佚,科条可考者有弃市、夷三族、徙等刑种,并规定有反逆罪、私酿酒罪等。
又称汉科。三国蜀法律。刘备定都成都后,诸葛亮、法正、刘巴、李严、伊籍等共造《蜀科》,为蜀国主要法规。其文已佚,科条可考者有弃市、夷三族、徙等刑种,并规定有反逆罪、私酿酒罪等。
唐宫名。建于上元二年(675)。位于洛阳城外,东接皇城西南,南临洛水,西距谷水,北连禁苑。宫内有观风殿、甘露殿、麟趾殿、含莲亭等殿院楼阁。宫城西南有西上阳宫,两宫夹水,架虹桥以通往来。仪凤四年(679
元代蒙古语党项一词的音译,兼指党项人及其所建的西夏国。《元朝秘史》译出蒙古语复数语尾,作唐兀惕或唐忽惕。西夏领土主要在黄河以西,汉籍称河西,自蒙古语转译,又作合申。元于此设甘肃行省。元代唐兀人仍保留固
东汉末译经僧。据《高僧传》,系安息人,于灵帝末游赏洛阳,后以功号曰“骑都尉”。渐解汉言,志宣经典,与严浮调合译《法镜经》,玄口译梵文,浮调笔受,皆“理得音正,尽经微旨”。
官名。周代置。掌管徒役的低级官吏。一说胥管理十名徒役为什长。《周礼·天官·冢宰》:“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贾公彦疏:“胥,有才智,为什长。徒,给使役。故一胥十徒也。”
清代总兵之俗称。
官署名。宋置,属三司或司农寺。掌水硙磨麦,以供宫廷及各官署需用。
汉时王治鞬都城,或谓在今新疆于田县南,克里雅河上游普鲁一带。属西域都护。三国以后并属于阗。
即今河北卢龙县东北桃林口。明洪武十三年(1380)故元平章完者不花入桃林口,寇永平,为明战败。
书名。元王结、张起岩、欧阳玄、成遵等撰。始修于元统二年(1334),成书年代不详。已佚。
简称公孤。参见“三公”、“三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