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历史百科>古代官职>铜印墨绶

铜印墨绶

官制用语。即以铜铸成印章,在印柄系黑色的绶带,是标志一定官阶的服制,亦称铜印黑绶,规格在金印(章)紫绶、银印(章)青绶之下。汉朝规定吏秩在比六百石以上至千石者,多应用铜印黑绶。魏晋南北朝时,一些官职的地位、职掌已发生很大变化,但所用印绶规格,仍依汉朝旧制。如尚书令、仆射主管国家日常政务,实际地位远在九卿(银章青绶)之上,州刺史作为地方行政长官,亦高于郡太守(银章青绶)但尚书令、仆射及刺史的印绶仍沿用此规格。


官制用语,指六百石至千石官吏所用的印绶。汉制,太师、太傅、太保、前后左右将军、丞相、相国、太尉,皆金印紫绶。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银印青绶,如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奉车都尉、驸马都尉等。秩比六百石至千石者,皆铜印墨绶,如县令、谏大夫、车将、户将、骑将等。秩比二百石以上皆铜印黄绶,如县长、县丞、县尉等。铜印,用铜铸刻的印;墨绶,黑色的印带。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其后,魏晋沿其制,但官职所掌,变化很大。渐变通成例,许应选者自行呈请,分发外省试用。试用有年,得由外省大吏量其资绩,报请授官。

猜你喜欢

  • 朝廷

    又作“朝庭”。①帝王议政之所。《论语·乡党》:“其在宗庙朝庭,便便言,唯谨尔。”邢昺疏:“朝廷,布政之所。”②指天子。《后汉书·王允传》:“朝廷幼小,恃我而已。”李贤注:“朝廷,谓天子也。”1、天子皇

  • 县伯

    ①爵名。晋朝、南北朝、唐朝常为“开国县伯”省称。金朝初年置,位郡侯下,正、从四品,章宗承安二年(1197)改郡伯。②官署名。西魏、北周置,属地官府民部。以县伯中大夫为长官,下设小县伯下大夫、小县伯上士

  • 大内都巡检

    武臣的差遣职务。五代时后梁与后周设置,掌宫内治安事务。参见“巡检司”。

  • 县司法公署

    兼理司法机关。北洋政府设置,依照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五月一日公布的《县司法公署组织章程》的规定,凡未设地方审判厅的各县,应在县知事公署内附设司法公署;如情况特殊不能设立者,经高等审判厅呈准司法部

  • 青词

    历朝帝王献给天神的奏章表文。又称青辞。每逢有关节日或遇天灾,在著名宫观建水陆道场时用之。由翰林学士或地方官起草,因用朱笔写在青藤纸上,故名。祈晴、祈雨,皆用青词。多采用四六句文体。

  • 学宪

    清朝地方官员对学政之尊称。

  • 提举学事

    见“提举学事司”。

  • 序迁

    任官方式。用指官吏升迁中按资历和任内治行,循序而升者。明代官员升迁的方式之一。内地监司按资序升迁,称为序迁。

  • 主客清吏司郎中

    官名。明、清礼部主客清吏司主官,简称“主客司郎中”。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改主客部郎中设,一人,正五品。掌司事。清顺治元年(1644)沿置,汉一人。七年,增设满郎中。后定制为三人,满洲、蒙古、汉

  • 单州招抚司

    官署名。金末战时设立的机构。宣宗兴定五年(1221)二月,置于南京路单州,以招集河北离散民众。参见“招抚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