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历史百科>古代官职>秀才

秀才

本意指优秀人才。汉武帝始定为选举科目。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称茂才。三国魏州举秀才,郡举孝廉。晋朝沿之。东晋时以学校陵迟,秀才、孝廉一度不策试。通常扬州岁举二人,诸州举一人,或三岁一人,随州大小,并对策问。南北朝略同。时秀才之选最为重要,多以此出任要职; 因由州郡国中正把持选举,故所举多世家豪族。隋、唐沿用,为举士科目。唐朝试方略策五道,以文理粗通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凡四等为及第。上上第正八品上,上中第正八品下,上下第从八品上,中上第从八品下。高宗永徽二年 (651)罢。宋朝凡读书应举者皆称秀才。明朝亦为荐举之一种。洪武十五年(1382),举秀才有数千人之多。被举者多受重用,每任命为地方或中央大吏。在荐举科目中最为显要。亦作为科目中生员之俗称。清朝亦然。


秀才本义是才能优异。汉朝作为举荐人才的科目之一。东汉时为避光武皇帝刘秀讳,改称茂才。后世多沿置,唐初尚有秀才科,后渐渐变为一般儒生的通称,宋朝凡应举者皆称秀才。明初曾举秀才几十名任知府。后来专指府州县在校生员。

猜你喜欢

  • 舍利都监

    官名。辽置,见“舍利司”。

  • 理刑知县

    明朝任官制度中的一种试职。考满知县因考选或被荐举入都察院,带原职理刑半年,然后实授监察御史,故名。

  • 纸工中士、下士

    官名。北周置纸工中士,正二命;纸工下士,正一命。掌造纸之事。属冬官府司卉下大夫。

  • 三礼馆

    清代内阁所属特开的修书馆。见“内阁修书各馆”。

  • 宣政殿学士

    官名。辽置,属南面朝官。穆宗应历元年(公元951年)有宣政殿学士李浣。

  • 令正

    官名。春秋时郑国置。掌修外交文告辞令的长官。《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印堇父与皇颉戍城麇,楚人囚之,以献于秦。郑人取货于印氏以请之,子大叔为令正,以为请。”杜预注: “主作辞令之正。”官名。主作辞令

  • 大都督府

    官署名。大都督虽设置于三国时期,但开始是为战争而临时设置的加官,无固定府属。晋、南北朝皆不常置,府属情况不详。北齐文宣帝天保九年(558),济南王以太子监国,因立大都督府,与尚书省分理众事,开府置佐,

  • 龙直

    宋朝龙图阁直学士简称。

  • 驻泊

    宋朝官场用语。诸州禁军、厢军皆戍更,其隶州者称驻泊。凡驻泊军,若捍御边寇,则由总管、钤辖共议,州长官不得参预。事涉本城及屯驻在城兵马,即知州、都监、监押同领。若州与驻泊事相关者,即发公牒互报。

  • 履正郎

    官名。北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置,为从七品武阶官。武阶官名。宋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置,秩从七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