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校理

校理

官名。唐朝始置,为弘文馆、集贤殿书院之属官,亦称“校理官”。掌校刊典籍之错谬。玄宗开元七年(719)始设于弘文馆,八年,丽正修书院(集贤殿书院前身)亦置,无常员,多以他官兼。德宗贞元八年(792)罢集贤殿书院校理,宪宗元和二年(807)复置。四年,定以非登朝官为之。穆宗长庆三年(823)罢弘文馆校理。宋朝设有“秘阁校理”。元、明未置。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设文渊阁校理,掌文渊阁书籍的注册点验。详“秘阁校理”、“文渊阁校理”。


官名。掌管皇宫藏书的校勘整理。唐设此官。《新唐书·百官二·集贤殿书院》:“(开元)八年,加文学直,又加脩撰、校理、刊正、校勘官。”宋沿唐制,“元祐初,复置直集贤院校理。”秘阁也置校理,“直阁、校理通掌阁事。”见《宋史·职官四》。清代文渊阁,也置校理,掌注册点验,以翰林院官充。见《清史稿·职官二·翰林院·文渊阁》。

猜你喜欢

  • 上京皇城使

    官名。辽朝南面京官。亦称上京城皇使,为上京皇城使司长官。

  • 金曹史

    官名,汉置,为郡县佐官,佐掾掌货币盐铁事。其后,隋朝以前多沿置,隋以后废。参看“金曹掾”条。

  • 指系在印柄上的丝带。依官爵品阶的高下,而用不同颜色的丝带作为标志。汉朝制度,皇帝、皇后用黄赤绶,黄、赤、缥、绿、绀五采(一说为黄、赤、缥、绀四采)、太子、诸王用纁朱绶,赤、黄、缥、绀四采; 相国用绿綟

  • 太子右监门率府

    官署名。唐高祖武德五年(622)改右宫门将置,设率一员、副率二员,掌东宫诸门禁卫,置长史及录事、兵、胄曹参军事,又有监门直长等属官。高宗龙朔二年(662) 改名右崇掖卫,咸亨元年(670)复旧; 武则

  • 大学研究院院长

    官名。国民党政府时期规定,大学研究院设院长一人,由校长兼任。各研究所及所属各部设主任一人。

  • 军户

    户籍隶属于军府的户。魏晋南朝时实行世兵制,兵士及其家属的户籍隶属于军府,西魏至隋初府兵及其家属的户籍隶属于军府,明代卫所军士及其子孙户籍隶于军府,清代屯卫兵丁以及充配为军的,其户籍隶属军府,这些户籍隶

  • 郎中丞

    官名,为郎中令之副,佐令行职事。参看“郎中令”条。

  • 小内史上士、中士、下士

    官名。见“内史上大夫、中大夫”。

  • 兵部司马部

    官署名。明初兵部四属部之一。洪武二十二年(1389)改总部而置。设郎中一人,正五品,员外郎一人,从五品,主事一人,正六品。掌武职选授、升调、袭替、功赏之事。二十九年改为武选清吏司。

  • 功勋制度

    太平天国勋阶制度。定鼎天京(今江苏南京)后,特定功过条例: 凡起自金田(今广西桂平县北)与祝天王万寿者称“功勋加一等”; 凡自金田起义后投军从征至永安(今广西蒙山)者,称“功勋”: 凡在扬州攻三汊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