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阳城

阳城

①传说为夏都。在今河南登封市东南告城镇附近。《孟子·万章上》:“禹避舜之子于阳城。”《汉书·地理志》 颍川郡阳翟县注引《世本》称:“禹都阳城。”《续汉书·郡国志》 注引《汲冢书》亦称:“禹都阳城。”《史记·夏本纪》:“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

②即春秋时阳或阳樊。在今河南济源市西南。《水经·济水注》:“湨水又东南径阳城东,与南源合,水出阳城南溪。阳亦樊也。一曰阳樊。”

③战国楚地。在今安徽界首市境(一说在今河南商水县西南)。楚悼王时为阳城君封邑。《吕氏春秋·上德》:“墨子钜子孟胜,善荆之阳城君, 阳城君令守于国。”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涉为阳城人。即此。

④即今河北清苑县西南四十里阳城镇。《续汉书·郡国志》 中山国蒲阴县:“有阳城。”《水经·滱水注》:博水“东径阳城县,散为泽渚,……世谓之阳城淀也。阳城县故城近在西北,故陂得其名焉。……今城在(蒲阳)县东南三十里”。五代营垒之地。《资治通鉴》:五代晋开运二年(945),“晋军至阳城。庚申,契丹大至,晋军与战,逐北十余里,契丹逾白沟而去”。


(1)古都名。相传为夏禹都城。在今河南省登封市东南告城镇。《世本》:“夏禹都阳城,避商均也。”(2)古邑名。(1)战国齐邑,后入于燕,复入于赵。在今河北省清苑县西南。《史记·赵世家》:悼襄王九年(前236年),“赵攻燕,取貍、阳城”。即此。(2)战国楚邑。在今安徽省界首市境(一说在今河南商水县西南)。楚悼王时为阳城君封邑。《吕氏春秋·上德》:“墨者钜子孟胜,善荆之阳城君,阳城君令守于国。”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为阳城人,当即此。


猜你喜欢

  • 会无县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置,属越嶲郡。治所即今四川会理县。西晋为越嶲郡治。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会无县“特产好犀牛,东山出青碧”。南朝宋属越嶲郡。南齐废。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四川省会理县西。属越

  • 卢沟桥

    一作芦沟桥。在今北京市丰台区永定河上。永定河旧名卢沟河,桥以河得名。辽代为木桥或浮桥,《宣和乙巳奉行使程录》:“卢沟河水极湍激,每候水浅深,置小桥以渡,岁以为常。近年于此河两岸造浮梁。”金改建石桥,《

  • 茂溪

    即今福建沙县东北之茂溪及县之东溪。《方舆纪要》 卷97沙县: 茂溪 “在县城东。出将乐县界,绕北乡寨,亦谓之北乡溪。又南流至此,入于太史溪。一名半溪。一名东溪。水盛时,可行小舟”。

  • 石堤谷

    在今陕西华县西。《资治通鉴》:唐乾宁四年(897),韩建“拥通、沂、��、济、韶、彭、韩、陈、覃、延、丹十一王至石堤谷,尽杀之”。胡注:“石堤谷,在华州西。”

  • 喀喇乌苏河

    一名喀唎水。即叶尔羌河上源。在今新疆莎车县西南。清乾隆 《西域图志》 卷28:哈喇乌苏 “旧音喀喇乌苏,源出叶尔羌城西葱岭中,东流径城东”。即此水。“喀喇乌苏”,意为黑水。

  • 沙井总管府

    元置,属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宣慰司。治所在沙井县(今内蒙古四子王旗西北红格尔苏木西南古城)。明初废。

  • 土山汉墓

    俗称“范增墓”。在今江苏徐州市内彭城路西云龙山北麓。《水经·泗水注》称其为“亚父冢”(即范增墓)。1970年经考古发掘,确知是一座东汉时代的诸侯王墓。在墓后室发现漆棺残件,并出土一具完整的银缕玉衣。墓

  • 建瓯县

    1913年3月由建安、瓯宁两县合置,属福建北路道。1914年属建安道。治所建宁城 (即今福建建瓯市)。取两县首字为名。1928年直属福建省。1992年改设建瓯市。建溪流域茶叶总汇于此,每年春夏之际,舟

  • 孝敬村

    在今河北赵县境内。《隋书·李德饶传》:德饶“性至孝,父母寝疾,辄终日不食,十旬不解衣。及丁忧,水浆不入口五日,哀恸呕血数升。及送葬之日,会仲冬积雪,行四十余里,单縗徒跣,号踊几绝。会葬者千余人,莫不为

  • 楮登立马尔

    又名腾格里池。即今西藏班戈、当雄县间之纳木错。清乾隆 《西藏考》: 自藏出防腾格那尔路程塘口,“桑驼洛海五十里至楮登立马尔,即腾格那尔”。乾隆 《卫藏通志》 卷4: “前藏至腾格尔诺尔,计程四百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