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番禺县

番禺县

秦始皇三十三年 (前214) 统一南越后置,为南海郡治。治所即今广东广州市。《水经·泿水注》: “姚文式问云,何以为番禺? 答曰: 南海郡昔治在今州城中,与番禺县连接,今入城东南偏,有水坈陵,城倚其上,闻此县人名之为番山。县名番禺,倘谓番山之禺也。” 而 《初学记》 卷8引《南越志》 称: “番禺县有番、禺二山,因以为名。”此皆附会之辞。据 《山海经·海内南经》 载: “桂林八树,在番禺东。” 郭璞云: “今番禺。” 《续汉书·郡国志》 注引 《山海经》 作 “贲禺”。《文选 · 游天台山赋》 注引作 “贲隅”。《水经·泿水注》: “泿水东别径番禺,《山海经》 谓之贲禺者也。” 可知贲禺、贲隅或番禺应是古越语译音的不同写法。或释为盐村。秦末赵佗割据岭南,自立为南越王都此。东汉建安十五年 (210) 为交州治所。三国吴为广州治所。隋开皇十年 (590) 废。唐初复置,与南海县同为广州治。北宋开宝五年 (972) 废入南海县。皇祐三年 (1051) 复置,仍为广州治。元与南海县同为广州路治。明、清为广州府治。民国初为广东粤海道治。1920年直属广东省。1921年于番禺县置市政厅,1925年置广州市。1933年移治今番禺市东北新造镇。1945年移今番禺市 (市桥镇)。1992年改设番禺市。


(番pān) 古旧县名。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置,治今广东省广州市。秦末龙川县令赵佗割据岭南,自立为南越王都此。秦、汉至南朝为南海郡治。隋并入南海县。武周长安三年(703年)复置,为广州都督府及岭南道治。五代为南汉兴王府治。宋为广州南海郡,并广南东路治。元为广州路治。明、清与南海县同治一城,并为广州府和广东布政使治。1912年裁府留县。1933年迁新造,1945年迁治市桥镇(番禺区治)。1959年撤销,1960年复置。1992年撤销,改设番禺市。


猜你喜欢

  • 乱岭口关

    一名乱岭关。明置,在今山西浑源县东北乱岭关村。《清一统志·大同府》:乱岭口关“在浑源州东四十里恒山左胁,路通广灵县。明洪武七年设巡司,后裁”。

  • 武隧县

    西汉置,属河间国。治所在今河北武强县(小范) 西北沙洼乡。东汉改名武遂县。见“武遂县”。

  • 秦州都督府

    唐武德二年 (619) 置秦州总管府,治所在上邽县 (今甘肃天水市)。领秦、渭、岷、洮、叠、文、武、成、康、兰、宕、扶等州。辖境相当今甘肃境内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兰州市以南地区。七年(624) 改为秦州

  • 玛呢图干都尔罕卡伦

    一作吗呢图噶图勒罕卡伦。清乾隆年间置,在今哈萨克斯坦斋桑泊东北额尔齐斯河南岸。清《塔尔巴哈台事宜》卷3:玛呢图干都尔罕卡伦“在鄂伦布拉克北八十里鄂尔齐斯河岸与科布多交界”。

  • 海昏县

    西汉置,属豫章郡。治所在今江西永修县西北艾城东三里。后为昌邑王贺封国。东汉亦为侯国,后移治今永修县西北艾城。建安中,孙策以太史慈为建昌都尉,治海昏。晋仍属豫章郡。南朝宋废。古县名。西汉高祖六年(前20

  • 清丘县

    ①即清阴县。北魏置,在今河南正阳县南。②隋开皇十八年 (598) 改许昌县置,属汝阴郡。治所在今安徽阜阳市东南口孜镇北古城孜。《方舆纪要》 卷 21 颍州: 清丘城,“ 《志》 云: 城在颍水北岸,旁

  • 良庆墟

    在今广西邕宁县西良庆镇。民国《邕宁县志》卷2:良庆墟“滨河转运便利,颇盛”。

  • 灵丘县

    西汉置,属代郡。治所在今山西灵丘县东十里固城村。东汉初废,末年复置。三国魏属中山国。西晋废。北魏复置灵丘县,为灵丘郡治。治所即今灵丘县。北周为蔚州治。隋大业初属雁门郡,隋末废。唐武德六年(623)复置

  • 青化砭

    即今陕西延安市东北青化砭镇。1947年3月,西北野战军在此伏击国民党军,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战斗,全歼敌军近三千人。

  • 云屯

    在今越南东北拜子龙湾东之云海岛。一说今海防市东之吉婆岛。《明史·俞大猷传》:嘉靖二十八年(1549)安南入寇,“犯钦州,大猷遮夺其舟,追战数日,生擒(范)子仪弟子流,斩首千二百级,穷追至海东云屯”。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