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矾务
北宋庆历元年 (1041) 置,属晋州。在今山西临汾市南。
北宋庆历元年 (1041) 置,属晋州。在今山西临汾市南。
即今广东高州市北大井镇。清光绪《茂名县志》卷2:县治“五十里大井墟”。
西汉置,为庐江郡治。治所在今安徽庐江县西南三十里城池乡。三国时废。西晋复置,治所移今舒城县。南朝梁废。古县名。(1)西汉置,治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三国时废。西晋复置,南朝梁废。两汉及南朝齐皆为庐江郡治
唐置,为军镇,属嘉州。在今四川乐山市东南四十里五通桥附近。南宋范成大 《吴船录》 卷上: “癸卯发王波渡,四十里至罗护镇。”
即盐仓山。今福建福州市南台岛上仓前山。昔岛上设有盐仓,故名。
即今浙江龙泉市北大贵溪。《方舆纪要》卷94龙泉县: 梧桐川 “在县东十五里。自梧桐口引流而西南,下流入于大溪”。
元置,属管番民总管。治所在今贵州罗甸县东北。后废。元置,治今贵州省罗甸县东北。属八番顺元宣慰司。
即思晏江。在今四川兴文县西北兴文河。《宋史·蛮夷传四》: 大中祥符六年 (1013),讨晏州多刚县斗望,“ (王) 怀信夹砦于晏江口,(寇) 瑊与符承训侦知贼谍,欲乘夜击晏江,驰报怀信,即自泾滩拔砦赴
①明置,属永宁州。即今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西南新铺乡。《清一统志·安顺府》: 新铺“在永宁州境……旧皆戍守外”。②即今广东蕉岭县南新铺镇。清设新铺墟汛。
亦作白云径。在今江苏宜兴市西三十六里。自溧阳市流入,即荆溪上源。《方舆纪要》卷25常州府宜兴县: 白云径“在县西三十六里。《尔雅》:‘直波为径’。东经县西二十六里之洴浰渰,合于荆溪。《志》云:白云径南
明代西藏阿里地区的译称。元代译称纳里速,宣政院在西藏地方置乌思藏纳里速宣慰使司。明代撤宣政院建制,置乌思藏都指挥使司以管理前、后藏地区; 洪武六年 (1373) 遣使往阿里招降,八年 (1375) 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