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涧水

涧水

①在今山西洪洞县南。《水经·汾水注》:“涧水东出谷远县西山,西南径霍山南,又西径杨县故城北。……其水西流入于汾水。” 《清一统志·平阳府一》: 涧水 “有二源,一出岳阳县安吉岭,一出岳阳县堆金里,合而西流,至洪洞县南入于汾”。

②即今河南西北部涧河。与谷水会合后,二水互为通称,或称谷水,或称涧水。《尚书·洛诰》: “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 《禹贡》: “伊、洛、瀍、涧,既入于河。” 涧水下游即今河南洛阳市西涧河,但对涧水上游河段诸家说法不一: (1) 《汉书·地理志》弘农郡新安县: “ 《禹贡》 涧水在东,南入洛。” 《水经·涧水》: “涧水出新安县南白石山,东南入于洛。” 指源出今河南新安县南东北流至洛阳西注入涧水之王祥河。(2) 伪孔传曰: “涧出沔 (应为渑) 池山。” 《水经·谷水注》: “谷水又东,左会北溪,溪水北出渑池山,东南流注于谷,疑即孔安国所谓涧水也。” 即指源出今河南渑池县西之涧水,东南流会谷水。(3) 《水经·涧水注》: “又按河南有离山水,谓之为涧水。水西北出离山,东南流历郏山于谷城东,而南流注于谷。” 水源出今河南新安县东北,东南流至洛阳市西北与古谷水 (今涧河) 合流入洛。

③在今广西大新县西北。《明史·地理志》 茗盈州: “南有观音岩,涧水出焉,下流入于丽江。” 《清一统志 ·太平府》: 涧水 “在茗盈土州南。源出观音岩,过岩穿洞,直抵州南。又有三小涧水出山谷间,亦至州前合流,入养利州界。其水狭小,石岩层叠,不通舟楫”。


古水名。(1)即今河南省中部洛河支流涧河。(2)《尚书·洛诰》:“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尚书·禹贡》:“伊、洛、瀍、涧,既入于河。”所指下游即今洛阳市西洛水支流涧河的一段,上游各家解释不一:一说指今源出新安县南东北至洛阳市西注入涧河的王祥河;一说即今源出渑池县的涧河;一说即离山水,源出今新安县东北,下游入于今涧河。


猜你喜欢

  • 竹塔市

    又名竹台市。即今湖南耒阳市东竹市镇。《清一统志·衡州府二》:竹塔市“在耒阳县东二十里”。

  • 冷陉山

    在今内蒙古巴林右旗西北冷坝。 一说即今扎鲁特旗南之奎屯山。唐时为契丹、奚、霫三部族的界山。《新唐书·北狄传·奚》:延和元年(712),“以左羽林卫大将军幽州都督孙佺,左骁卫将军李揩洛、左威卫将军周以悌

  • 厚和豪特市

    1937年10月日伪改归绥县置,治所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为巴彦塔拉盟驻地。1945年8月废。

  • 汉明堂

    在今山东泰安市东北十五里西城附近。《史记·封禅书》 载:“初,天子封泰山,泰山东北趾古时有明堂处,处险不敞。上欲治明堂奉高旁,未晓其制度。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于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如带图

  • 黄龙潭

    在今河南清丰县东南三十五里。《方舆纪要》 卷16清丰县: 黄龙潭 “约二十余顷,在断堤之间。盖皆决河之余浸矣”。

  • 羊尖镇

    亦作杨尖。即今江苏无锡县东羊尖镇。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金匮县:“羊尖镇在城东北七十里。”在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东部。面积51平方千米。人口4.1万。镇人民政府驻羊尖,人口 7000。宋名杨尖市,以杨姓

  • 大奠堡

    一作大佃堡。明万历六年(1578)置,即今辽宁宽甸满族自治县东南坦甸城。《方舆纪要》卷37辽东都司“长奠堡”条下:“大佃堡在宽佃东南三十里。”

  • 马兰城

    在今山西古交市西南二十里马兰村。《方舆纪要》卷40交城县“下马城”条:“马兰城在县北九十里孔河上,本名马兰村,孔水南流经此,东注于汾。汉、魏、北齐皆尝牧马于此。”在今山西省古交市南。汉魏、北齐时皆放牧

  • 马蕃巷

    又名马粪巷。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北。《梁书·王志传》:“志家世居建康禁中里马蕃巷,父僧虔以来,门风多宽恕,志尤惇厚。……时人号马蕃诸王为长者。”

  • 那曲县

    在西藏自治区北部。属那曲地区。面积1.6万平方千米。人口8.3万。辖1镇、19乡。县人民政府驻那曲镇。那曲,系用汉字译写的藏语地名,意为“黑河、黑水”。名称源于流经境内怒江上游的那曲(河)。清代曾把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