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黄帽

黄帽

汉朝时船夫习戴黄帽,称为黄头郎。邓通是西汉蜀郡南安(今四川乐山)人,汉文帝时,只是个头戴黄帽的船工。后因偶然机会得到文帝宠幸,多次获得重金赏赐。邓通官至上大夫。后以“黄帽”为咏船夫之典,亦用以指代佞幸之臣。

【出典】:

汉书》卷93《佞幸传·邓通传》3722页:“邓通,蜀郡南安人也,以濯船(即“棹船”)为黄头郎。文帝尝梦欲上天,不能,有一黄头郎推上天,顾见其衣尻(kāo,臀部)带后穿。觉而之渐台,以梦中阴目求推者郎,见邓通,其衣后穿,梦中所见也。召问其名姓,姓邓,名通。邓犹登也,文帝甚说(通“悦”),尊幸之,日日异。……于是文帝赏赐通钜万以十数,官至上大夫。”颜师古注曰:“濯船,能持濯行船也。土胜水,其色黄,故刺船之郎皆着黄帽,因号曰黄头郎也。”

【例句】:

唐·杜甫《奉酬寇十侍御赐见寄四韵复寄寇》:“南瞻按百越,黄帽待君偏。” 宋·苏轼《瑞鹧鸪》:“映山黄帽螭头舫,夹岸青烟鹊尾炉。” 宋·晁补之《满庭芳·次韵答季良》:“便思黄帽,同我老山颜。” 宋·周邦彦《蓦山溪》:“周郎逸兴,黄帽侵云水。” 宋·葛胜仲《水调歌头·下濑惊船驶》:“青鞋黄帽,此乐谁肯换千钟。” 宋·徐俯《浣溪沙》:“黄帽岂如青蒻笠,羊裘何似绿蓑衣。”(注:此以“黄帽”指受宠的近臣。)


【词语黄帽】   汉语词典:黄帽

猜你喜欢

  • 秣马厉兵

    同“厉兵秣马”。《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咸平三年》:“然后深沟高垒,秣马厉兵,为战守之备。”见“厉兵秣马”。《宋史·李宗谔传》:“而外敌犯塞,车驾亲征,曾不闻出丁人一骑为之救助,不知深沟高垒,~,欲安用哉

  • 白璧生蓝田

    源见“蓝田生玉”。喻贤子弟生于名门。元刘诜《送范主一宪郎》诗:“范君绣衣家,白璧生蓝田。”

  • 前倨后恭

    源见“苏秦六印”。谓先傲慢而后恭敬。多指人势利。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八:“帝以媪前倨后恭诘之,曰:‘公贵不可言也。’”《西游记》五一回:“旁有葛仙翁笑道:‘猴子何前倨后恭?’”其他 起先傲慢,后来

  • 子猷兴

    同“子猷佳兴”。宋梅尧臣《西湖对雪》诗:“无惭子猷兴,都尽剡溪间。”

  • 五经嘲笥腹

    源见“孝先便腹”。指弟子嘲笑老师懒读好睡。宋许月卿《次周尚书》诗之一:“幸免五经嘲笥腹,可无百尺进竿头。”

  • 栖梧食竹

    谓凤凰。传说凤凰栖于梧桐,以竹实为食。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卷八:凤凰蔽日而至,“集帝梧桐,食帝竹实,没身不去。”

  • 白云心

    晋左思《招隐诗》之一:“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南朝 梁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一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后因以“白云心”喻指隐逸的心志。唐钱起《蓝田溪与渔者宿》

  • 钧天张乐

    同“钧天广乐”。元陈基《题赵魏公墨竹》诗:“钧天张乐如洞庭,十二参差鸾凤鸣。”

  • 抱玉啼

    同“抱玉泣血”。宋梅尧臣《汝南江邻幾云鄎南并淮浮光山有张隐居故江有慕之之作予辄次其韵》:“且奉采兰养,应无抱玉啼。”

  • 兵无血刃

    同“兵不血刃”。《北史.序传.凉武昭王李暠》:“昭王以纬世之量,为群雄所奉,兵无血刃,遂启霸业,乃修敦煌旧塞。”唐 陆贽《诛李怀光后原宥河中将吏并招谕淮西诏》:“制胜以谋,兵无血刃。”见“兵不血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