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仲由结缨

仲由结缨

左传.哀公十五年》载:春秋末年,卫灵公之子蒯聩(《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作蒉聩),因得罪了灵公的宠姬南子,而逃到国外,未立为国君。后来他与姊孔伯姬(孔悝之母)合谋,胁迫孔悝(当时卫国是孔氏专政),发动了向卫出公辄(蒯聩之子)的夺权斗争。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孔悝之乱”。

仲由(子路,孔子的学生)不从蒯聩,单独一人找到蒯聘,要他停止作乱,惩办孔悝,不然的话就要放火焚烧当时蒯聩等所居之台。

“大子闻之,惧,下石乞、盂黡(黡,音yǎn,《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作“壶黡”)敌子路,以戈击之,断缨。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指把帽带结紧,为使死后仆地时帽不落,这就是所说的冠不免)。孔子闻卫乱,曰:‘柴(即前文卫大夫子羔)也其来,由也死矣(这是孔子根据平时了解他们的性格而作出的判断)。’”注:大子,指蒯聩。

此事又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仲由结缨”是表示临难不苟,从容而死。旧时以此比喻称道为殉其职勇于牺牲的精神。

唐.李商隐《送千牛李将军赴阙五十韵》诗:“幽囚苏武节,弃市仲由缨。”

宋.文天祥《言志》诗:“易箦不必如曾参,结缨犹当效子路。”


猜你喜欢

  • 雁塔荣名

    同“雁塔题名”。宋 张继先《喜迁莺.题郭南仲庵壁》词:“不恋雁塔荣名,解守鱼渊寒素。这勤苦,但坚心自有,神灵呵护。”

  • 鹡鸰

    源见“鹡鸰在原”。比喻兄弟。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岂无鹡鸰,固镇名器。”宋叶適《送巩仲同》诗:“天催鹡鸰玉楼去,漱流不并龙洲旁。”【词语鹡鸰】   汉语大词典:鹡鸰

  • 斗草

    参见:斗百草【词语斗草】   汉语大词典:斗草

  • 榻下生灵芝

    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后录》卷一:“仁宗皇帝诞降,章懿后榻下生灵芝一本四十二叶,以应享国四十二年之瑞云。”宋仁宗赵祯诞生时,他的母亲卧榻下生了一株灵草,有四十二片叶子。有人附会说这象征他作四十二年皇帝。

  • 黄齑三百瓮

    《谐语》引《苏黄滑稽帖》:“苏轼曰:王状元未第时,醉堕汴河,为水神扶出,曰:‘公有三百千料钱,若死于此,何处消破?’明年,遂登进士。有久不第者,亦效之,佯醉落河,河神亦扶出。士大喜曰:‘我料钱几何?’

  • 韦贤相汉

    韦贤(前142-前61年)字长孺,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县东南)人,西汉大臣。韦贤为人朴实,没有什么贪欲。他专心治学,精通《周礼》、《尚书》,以教授《诗经》而闻名,被人称为“邹鲁大儒”。汉昭帝时,被征聘到

  • 廖井丹砂

    《太平御览》卷一八九引《抱朴子.内篇》(参见《抱朴子.内篇.仙药》)曰:“临沅县有廖(原作寮)氏,家世老寿,后子孙辄夭贱折。他人居其故宅,复世寿,乃知是宅所为,不知何故。疑井中赤,乃掘井左右,得古人埋

  • 寸木岑楼

    《孟子.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朱熹注:“若不取其下之平,而升寸木于岑楼之上,则寸木反高,岑楼反卑矣。”原喻比较事物的基准不一致,

  • 寿阳妆面

    同“寿阳妆”。宋王千秋《点绛唇.春日》词之二:“何处春来?试烦君向梅梢看。寿阳妆面,泄漏春何限。”

  • 循循诱人

    犹循循善诱。《杨家将演义》第一回:“〔陈拊〕壮年励志苦学,屡科不第,遂隐居教授,循循诱人。”见“循循善诱”。《杨家将演义》1回:“(陈拊)壮年励志苦学,屡科不第,遂隐居教授,~。”【词语循循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