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以己为马,以己为牛

以己为马,以己为牛

庄子.应帝王》:“蒲衣子曰:‘而乃今知之乎(蒲衣子,尧时的贤人,王倪之师。而,汝,指向他发问的齧缺)?有虞氏不及泰氏(有虞氏,舜;泰氏,伏羲氏)。有虞氏,其犹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于于,自得的样子);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

这段话是庄周借蒲衣子之口,表达对三王之世和五帝之世帝王之道优劣品评之言。具体解释如下:一个叫齧缺的人,去问王倪什么是帝王之道,王以“不知”作答。留缺得此以为妙旨,于是高兴地去告诉蒲衣子,并倾听师道的高见。蒲衣子认为:三皇之世,风俗淳和,统治者不需动智,则可达到无为而治;五帝之世,民风浇竟,统治者需要运智方可达到治的目的。不言自化,无为而治高于德政教化,故说“有虞氏不及泰氏”。按照常理,人以其所好为“是”,以其所恶为“非”。因此,“是人”指以人为是,“非人”指以人为非。故有是非的境界,是属于“有为而治”,而不是属于无得无失,无是无非,无可无不可,那样一种无为而治,自然之治的理想世界。因此,舜治天下,虽内怀仁义之心,以自己奉行的道德,去争取教育众庶;但这种作法,既以一定的是非道德作标准,这当然属于“有为而治”。伏羲氏时情况则不同,此时民性率真,统治者不需以自己的是非道德标准去约束众庶,就可垂拱而治,这就超出了动心智以治民,达到了不入是非的理想境界。在这种理想境界中,人们的智能能够任率自得,情感因此无需矫饰。这种不受任何一定道德标准约束的抽象道德,是最纯真的。显然,庄周所主张的是一种鼓吹无为而治,恢复原始社会状态的乌托邦消极思想。

所谓“以己为马”云云,便是这种乌托邦理想中,忘情于物与我的自在精神状态。后因用为咏忘物与我,一切都无区别的精神思想状态之典。

宋.辛弃疾《卜算子.用庄语》词:“一以我为牛,一以我为马。人之与名受不辞,善学庄周者。”


猜你喜欢

  • 刘伶天幕

    《文选》卷四十七晋.刘伯伦(伶)《酒德颂》:“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唯酒是务,焉知其余。”晋.刘伶为“竹林七贤”之一,

  • 弄璋之喜

    《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郑玄笺:“男子生而玩以璋者,欲其比德焉。”弄:玩弄。璋:古代玉器,贵族在举行朝聘、祭祀等活动时所用的礼器。古人常把璋给男孩玩,希望他将

  • 高卧东山

    东山:山名。在今浙江上虞县西南,东晋谢安曾隐居于此。后以高卧东山比喻隐居不仕。谢安(320-385年),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四十多岁时才出来做官,孝武帝司马曜时任宰相。在他的领

  • 还剪

    《南史.范云传》:“齐建元初,竟陵王子良为会稽太守,云为府主簿,宠冠府朝。江祏(音shí)求云女婚姻,酒酣,巾箱中取剪刀与云曰:‘且以为聘。’云笑受之。至是祏贵,云又因酣曰:‘昔与将军俱为黄鹄,今将军

  • 解貂

    同“解金貂”。元无名氏《小孙屠》戏文二出:“花深处,酒望垂,可惜解貂留佩。”【词语解貂】   汉语大词典:解貂

  • 秦庭筑

    源见“置铅击筑”。借指抗暴复仇。清王夫之《广遣兴》诗:“井底史留坑外字,秦庭筑和雍门琴。”

  • 倾葵之意

    源见“倾阳”。比喻忠诚之心。明梁辰鱼《浣纱记.论侠》:“孝道略尽,忠诚未孚,思欲报寸草之心,申倾葵之意。”

  • 荆山珍

    同“荆山璞”。清赵执信《赠李客山》诗:“谁识荆山珍,潜待连城价。”

  • 丁家鹤

    源见“辽东鹤”。指丁令威。唐罗隐《自贻》诗:“如何只见丁家鹤,依旧辽东叹绿芜。”【词语丁家鹤】   汉语大词典:丁家鹤

  • 畜鸡供老母

    源见“林宗过茅”。指孝养父母。清方文《赠白孟新仲调移居》诗之二:“畜鸡供老母,画粥度荒年。”